赵宋光先生谈美育
1242
0

导读

当今我国大力倡导美育教育,这是中国素质教育的进阶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举国上下参与到“美育教育”的话题当中,可以说,美育教育与每一个公民、受教育者,或者说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密切的关系。那么,何为美育?为何倡导美育?如何实施美育教育?也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对于这样的解答,我们可以试从赵宋光先生的文论《论美育的功能》中寻求思绪,以下为该文节选,全文可于“中国知网”查阅,原文刊载于:美学第三卷(1981年出版),中华美学学会专题资料汇编。

著名音乐理论家、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

赵宋光先生

赵宋光先生于1931年出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星海音乐学院前院长、教授。曾赴东柏林进修音乐物理,1980年赴西德考察教育。长期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曾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副研究员、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90-1995年任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先后当选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律学学会会长、音乐治疗学会副理事长、音乐美学学会会长。

论美育的功能

美育远远不仅是艺术教育,它有更重要的基础部分,关系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建立美的形式。建立美的形式的教育活动,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宏伟历史在教育领域中的缩影,我称之为立美教育。正如人类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才能成功地进行生产,要成功地进行教育也必须遵循美的规律,受教育者要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也离不开美的形式。无论智育、德育、体育中的哪个方面,教育过程中所建立的形式,都会碰到一个美不美的问题,这问题也就是,这形式能不能把认识规律(真)与造福社会(善)统一起来,和谐地结为一体。没有立美的活动,智育、德育、体育都不能收到应有的成效。由于这个缘故,立美教育是各育的良好形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因素。在各育交融以培育完美人格的活动中(例如,综合技术教育或生产劳动教育中,委托性社会工作中,课外小组活动或集体游艺活动中),立美教育就处于协调各方的地位。

审美是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或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建立美的形式(立美)是实践过程,认识美之所在(审美)则是认识过程,后者不等于前者。一方面,感官的主观性活动的发展水平总是只能随着实践的客观性活动的发展而提高,另一方面,建立美的形式总要付出辛劳,无论在物质生产中还是在受教育过程中都是这样,立美的辛劳常常阻抑审美的愉快。要让感官在美的形式面前油然愉悦,遇到丑的形式要求变革,还必须发展感官的审美能力。发展审美能力除了亲身参与立美实践这种条件,还需要观照(鉴赏)活动;通过艺术手段进行观照活动以着重发展感官的审美能力,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美与审美

人们常常把美学理解为艺术学,其实,从教育学来讨论美的本质,可以比从艺术论的角度来讨论能更深刻阐明问题。因为,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美的存在离不开人类实践,美的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以物质生产为根基)的历史发展,而受教育者(婴儿、儿童、少年、青年)成长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缩影,正如胚胎发育史是动物进化史的缩影。由于教育学所面对的是完整的人的实践方式,不象艺术学那样仅仅面对意识形态,就自然促使教育硏究者观察到美的形式如何依存于人的实践,美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如何与实践主体的成长历程有关。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类;教育学、心理学、符号学等,则可说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人类。以微观方式的研究来补足宏观方式研究,是科学现代化发展的总趋势之一:经典力学属于宏观物理学,量子力学则将它深化而转变到微观物理学;动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进化论属于宏观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信息论则将它们深化而转变到微观生物学。人类学也正处于这样的历史时刻:经典的历史唯物主义所讨论的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课题,属于宏观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工艺学、符号学的研究正在将它们深化而转变到微观人类学。教育学,作为微观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组成部门),不可避免要从人类实践发育成长的角度来探讨美的本质。

从实践的观点而不是静观的观点,从生产的观点而不是消费的观点来认识美的本质、美的存在、美的历史演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的首要特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下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奠基石:“……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甚至摆脱肉体的需要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1]

教育中的立美方法

育人始于立美。因为教育的使命在于培育能自由运用规律以造福社会的人,所以先要为受教育者的行动言语建立合规律的形式,在这基点上,任何知识的传授都要随时启发出对所认识规律的自由运用。这就是立美教育的基本方法。

有许多规范是教育工作者十分熟悉的。例如,健身操要姿势准确、节奏规整;听讲课要挺胸背手,想发言要举手;说话要说完整的语句,不许颠三倒四,杜绝口吃和废词儿(“那个那个”之类);会问好、道别、致谢、道歉,禁止骂人打架撒谎造谣;教室楼道校园要保持整齐清洁;书法要讲究,作业要准确整洁,……以及学生守则中的各种要求。现在可以提高到美育理论上来认识,建立这些规范,就是为实践主体的目的性活动建立起运用规律的形式,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动活动的形式具有合乎“真”的内容而成为“社会美”。

有许多教学方法被称为“学以致用”而经常为有经验的教师所采取。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学了某个基本字形(例如“每”)以后,随即要求用这个字形来组成许多新字(例如梅莓酶海悔晦诲敏繁侮)。语文教学中的造句练习也属于这一类,复合句的句式练习对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有重要促进作用。又如在常识教学中,讲过热胀冷缩以后要求回答,造火车头的大轮子时,怎么才能把铁箍套到轮盘上去。人们通常只是从教学法的角度来总结,认为这样才“记得牢”,而没有解释“记得牢”的原因在于,把客观的知识按其固有规律组织在主体的目的性活动之中。现在可以提高到美育理论上来认识,进行这些练习,就是为现实对象的规律性存在建立起合乎目的的形式,就是使所传授的知识系统具有合乎“善”的内容而成为“美的对象。

立美教育方法的自觉运用可以使这方法扩展和深化,大大加速学生智能(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等)和求知欲的成长,所收到的成效会是难以想象、难以置信的。北京育民小学实验教学班的学生之所以有可能在一年级学会含负数的加减、约分和分数乘除,在二年级学会十底幂和科学记数、比例和比例分配,在三年级学会行列式和求极限,在四年级学会二次方程和对数……就是由于系统地运用了立美教育方法。

审美教育的途径

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对自由运用规律以造福社会的形式的浓厚兴趣,这兴趣是超乎个体的欲望、利益的,这超功利兴趣可表述为美对于主体的吸引力,也可表述为主体喜爱、追求从而自觉要求建立这形式的推动力。审美教育需要在广阔范围内进行,在社会、家庭、学校中,学校又不限于小学,大学和中学都有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

对审美器官的培育,应注意到三方面的素质: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灵敏度就是对细微差异的分辨能力,所谓敏感、精微,就是这种素质。活跃性就是联想、体验的积极状态,对语言艺术品的感受不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对造型、音乐艺术品的视觉、听觉感受不停留在直接感知的水平上,而能主动升起联想表象的兴奋和情绪体验的共鸣。统摄力就是对艺术品整体的把握能力,对各局部的印象能从记忆中回想得起来,彼此呼应,联成一体。当然统摄力的较大发展有赖于神经系统发育的成熟,对儿童要求不能太高,在切合实际的范围内,要求讲的故事、画的画、唱的歌达到艺术上的完整性,仍是十分必要的。

言语器官审美能力的培育方法,当然受到每种民族语言的特点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每种语言固有的美的力量来启发儿童的审美感受。语言的美在哪里?不能误解为仅仅在音韵节奏之中,更重要的是在该民族语言的诗歌、文学、戏剧名著中大量积累起来的丰富的表象系统之中。具有审美价值的表象系统,无论在哪个民族的语言中,普遍表现出这样的特点:在指谓感觉对象的词意中渗透着情感的体验。例如,“霓为衣”、“风为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佩刀一刺山为开,壮士大呼城为摧”,每个词本身所指谓的,都只是与感觉对象相对应的简单表象,但它们被组织在特定的表象系统中以后,却饱含着情感的意蕴。从作者说,表现浓郁的情感而不动用指谓情感的语词,从读者说,通过简单感觉对象的想象就受到强烈的情操濡染,这就是审美表现和审美感受的魅力所在,而表象系统的审美结构则是这魅力的秘密所在。培育言语器官审美能力的教育,要让受教育者由浅入深、由简及繁地掌握种种具有审美结构的表象系统,启发他懂得如何通过对感性表象的选择与统摄来领受并表达情感意境。

视觉审美能力的培育,要从发展色彩感、形体感、线条韵律感、质感、构图感等等直接感性方面的敏感性入手。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不能局限于描述作品的题材、情节、思想等,而应该着重指出各种诉诸视觉的表情要素。为了更有效地发展视觉审美能力,学画画当然是必要的;但须注意几点:一、对优秀造型艺术品的欣赏和自己画画两者的主次关系,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而不是相反。二、就绘画范围来说,写生、临摹、构想画、图案设计四者的份量比例要得当;忽视临摹而过多写生的做法,对视觉审美能力的发展妨碍很大,造成这种弊病,有教育条件方面的困难也有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谬误。用卓越的中国古典画论来校正这种谬误;相应地改善小学美术课的审美质量;是师范学校艺术学科亟需注意的一项任务。三、在绘画之外,造型艺术还有广阔的领域,也是培育视觉审美能力的良好园地,其中有不少是学校条件下适宜学习的。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发挥当地传统工艺美术的优势力量,也是改进美术教育的途径之ー。

听觉审美能力的培育,要从发展节奏感、音调感、协和感、音色感、结构感等等直接感性方面的敏感性入手。节拍节奏的表情性能与人的肢体动作有密切关系,在学前教育中,应配合唱游、舞蹈、体操、节奏乐队等活动来进行音乐的熏陶。对音调、音准、协和的敏感性的培育,常遇到较大的困难,这不但由于受教育者的天赋在这方面的不平衡性显然大于视觉审美天赋的差别,而且由于音准对物质条件的要求总是苛刻的,在教学中常常达不到标准,无论教学乐器、播音设备还是教师的歌喉,各有各的难处,而在音准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对音调、协和的敏感性及其相应表情性格的领悟能力(这些又正是音乐感的主要成分)的培养,就都落空了。因此,改善幼儿园与小学音乐教学设备的音准状况,就成为国民音乐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了准确地掌握和自如地运用音乐的各种要素,人类进行了长时期多方面的努力,发明了乐器、乐谱、音名、唱名,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手段的作用,而不是听任学生在音乐课上处于赤手空拳的被动状态,是学校音乐教育必须注意的问题。音乐欣赏的辅导,除了遇到物质条件上的困难,还有方法上的困难,笼统的解说对欣赏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大作用,效仿辅导美术欣赏的办法那样指出各种诉诸听觉的表情要素当然是有益的,但这又不容易做到;较为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先从所要欣赏的乐曲中摘引主题旋律的完整乐段,教学生唱熟,然后在临欣赏前说明这旋律每遍出现时的音色、和声、表情特点,使学生有可能从多样中感到统一,依据统一来把握多样的变化。

美与美感从内容的性格特点来分,大致有四种类型:(1)优美——怡悦,(2)壮丽——惊赞,(3)崇高——悲剧性,(4)滑稽——喜剧性。在儿童的审美教育中,前两类宜于大量采用,后两类则应谨慎,注意适度。在悲剧性和喜剧性的艺术品中,或多或少总要包含一部分丑,在悲剧中那丑主要表现为,真的形式(客观必然性)违反善的内容(不合目的),在喜剧中那丑主要表现为,善的形式(主体活动)违反真的内容(不合规律);但局部的丑又被艺术品整体结及其它部分的美所否定,通过丑的衬托与对丑的冲突,美得到高扬,对艺术品整体的欣赏达到更强烈的审美享受。这样的享受,需要有较高的统摄力和较大的情感意志强韧度为条件,否则就可能产生违背教育目的的反效果,如我们所常见的,儿童以仿反派或丑角为乐,在这种享乐中包含有美丑颠倒的认识,表现了审美态度上的差错,原因未必是那作品不好,而是儿童还未具备必要的准备条件就接触了它。那末是不是说,在儿童的审美教育中应当禁止悲剧和喜剧呢?不然。事实上,适度的悲剧性和喜剧性对于儿童的情感与意志是有益的锻炼,审美理想总是要通过同丑的交锋才发展到强有力的境地。如何给各种年龄的儿童提供各种程度的悲剧和喜剧,如何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加重悲剧、喜剧中所含丑的份量,使其经受越来越大的锻炼,这是审美教育的艺术。

以上便是该文论节选部分,从中我们可以汲取新的思维方式,认识“美育”、思考“美育”。

1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