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和元代墨竹——从佛利尔美术馆的倪瓒说起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5-07-16 21 阅读
  • 举报

    倪瓒和元代墨竹——从佛利尔美术馆的倪瓒说起

    ▲ 清 徐璋绘《倪瓒像》

    佛利尔(Freer)美术馆,是美国国立的史密森博物总院所辖下的十五个国立博物馆之一,它位于华盛顿国家广场,与沙可乐美术馆同为东方美术馆。该馆为佛利尔先生(1854-1919年)创建,自1923年起对外开放展览。佛利尔先生从1907年起大量收购中国古代艺术品,一幅倪瓒的墨竹斗方册页是佛利尔先生所买的众多倪瓒画迹中的唯一真迹,其他数件立轴和一件手卷,都是山水,但全是后代伪仿。因此,本文只介绍这一册页,并进而较全面地讨论倪瓒的墨竹及相关问题。

    倪瓒和元代墨竹

    ——从佛利尔美术馆的倪瓒说起

    傅申

    佛利尔的倪瓒墨竹图

    这开《墨竹图》册页,纸本,高29.2厘米,宽28.7厘米,是一本真伪杂糅的集古画册中的一开,1915年由佛利尔先生亲自购藏(本馆藏品自佛利尔先生过世后仍在历年增购中)。

    倪瓒和元代墨竹——从佛利尔美术馆的倪瓒说起

    《墨竹图》 元 倪瓒

    此幅画修竹一株,自左下角呈弧形斜向右上,截取竹干的一段,就像投射在方格纸窗上的竹影一般。从下方纸边的残卷竹叶来看,原画是要稍许长出一些的。

    款书右下角,作两短行:

    云林生写,腊月九日。

    有款无印,有月无年,有号无名,题于画边,都是符合他一般的题画习惯的,但不像有些云林的作品题出受画者以及作画因缘和地点。左上角有题诗一诗:

    故人能写竹,标格似湖州。

    静对西窗下,清风满纸秋。

    曲江居士题

    并印“曲江居士”白文方印。查曲江居士乃元末明初浙江钱塘人钱惟善的号,此号的来源是这样的:至元(1335—1340年)初,应省试,题罗刹江赋。时锁院三千人,独惟善引枚乘七发,证钱塘之曲江为罗刹江,大为主司称赏,由是知名,号曲江居士。

    钱氏于至正元年(1341年)以荐官至儒学副提举,张士诚踞吴后退隐吴江,又移居华亭。殁后,由当时独知府将他与杨维桢、陆居仁同葬于干山,人称三高士之墓。著有《江风松月集》十二卷,在《武林往哲遗著》丛书内。钱氏生卒不详,假定他至元初(1335年)参加省试时为二十岁,则当生于1315年前后。查《江风松月集》中,纪年最晚当有甲寅(1374年)腊日大雪的诗序(卷十一),证之以佛利尔画上的题诗首句,称倪云林为“故人”,故可以肯定他晚卒于云林。又据《元人传记资料》19 92页云“明洪武十二年犹存”,故知他1379年尚在世,是以钱氏与云林两人的活动时代和地点都很相近,而且是颇有交往的,在《倪云林先生诗集》及《清阁全集》中都有诗文往来。在钱氏《江风松月集》中纪录了数首钱氏题云林画的诗,其一有序云:

    曲江老人喜云林之画与诗皆不徒作,盖识其人之贤,故次其韵,以发清赏。

    可见钱氏对云林之推赏。又癸丑(1373年)重九《题倪云林隐居图》一首云:

    三年不见云林面,应向烟波狎钓徒。

    忽到刘郎旧游处,桃花无地觅玄都。

    在现存云林画迹中,另有上海博物馆的《竹石霜柯图轴》,上有钱曲江题诗一首:

    去年溪上泊轻舟,笑弄沧波狎海鸥。

    云去楼空无此客,寒林留得数竿秋。

    曲江居士题

    同幅上有倪、钱二人共同的友人杨维桢题诗一首云:

    懒赞先生懒下来,先生避俗避如仇。

    自言写此三株树,清阁中笔已投。

    老铁中素轩醉笔

    钱、杨二人的诗,将云林的性格和生活都生动地再现。此一钱氏的书迹,用秃笔写略有章草气息的行草书,虽与佛利尔画上的行楷有所不同,但是笔意相通,都是标准的元末明初风格。其款书“曲江居士题”五字,与题墨竹册页面尤其相似,二者都是真迹无疑。基于倪、钱二者间的密切关系,钱氏题字的真伪直接有关画迹的真伪,至少是证实倪画为真迹的主要辅证。以下在通过对云林其他墨竹作品的了解,来给佛利尔墨竹定位之前,先将此画对鉴藏经过从印章上做一检视。

    此画上共有二十一个印记,分属元明清三代八位鉴藏家,兹依时间先后列于下:

    1. 钱惟善(约1315-1369年)印一:曲江居士

    2. 沈周(1427-1509年)印一:沈周宝玩

    3. 项元汴(1525-1590年)印八:墨林父、项元汴印、墨林山人、项墨林鉴赏章、项子京家藏印、子孙永保、槜李、长宜(为长宜子孙半印)

    4. 吴廷(17世纪前半叶)印一:吴廷

    5. 耿昭忠(1647-1687年)印七:丹诚、耿信公书画之章、公、信公珍赏、珍(珍秘半印)、真赏(葫芦形印)

    6. 耿嘉祚(耿昭忠之子,活动于1700年前 后)印二:耿嘉祚印、会侯珍藏

    7. 成勋(不明)印一:水部成勋

    8. 樵(不明)印一:莲樵鉴藏

    由上可见此画在云林友人题赏之后,又经过明清的大书画家和大鉴藏家沈周、项元汴、耿昭忠递藏,由于全属真印,进一步担保了此画的可靠性。

    倪瓒和元代墨竹——从佛利尔美术馆的倪瓒说起

    《双钩竹图》 元 李珩

    倪瓒墨竹

    在倪瓒的传世画迹中,从题材上可以分为三类:山水、窠木竹石、墨竹。三类之中,繁简不同,其中当然以墨竹的绘制时间最短最快,因此,可以想象倪氏一生的绘画创作的比例,很可能以墨竹为最多。至今,在倪云林的诗集中还保存了大量的画竹诗,不过就传世倪氏的画作来看,却是以山水及窠木竹石为多,墨竹最少,计尚有以下数件:

    《画竹轴》,无纪年,为日章贞士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见《故宫书画图录》卷四。据云林自题,一名《晴梢图》:

    雨后空庭秋月明,一枝窗影墨纵横。

    沈君雅有临池兴,潇洒濡毫意自清。

    云林子写晴梢并诗赠日章贞士,七月廿一日画上并无他人题跋,只有清宫的收藏印,字与画神清气朗,无一冗笔,是他的佳作。

    《竹枝图卷》,无纪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见《中国美术全集》绘画卷五,题云:

    老懒无悰,笔老手倦,尽止乎此。

    倘不合意,千万勿罪!懒瓒。

    此画用笔用墨有枯瘦处,竹叶稍繁,真有“笔老手倦”之态,然仍是佳作。

    《修竹图轴》,甲寅(1374年)二月为无学上人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见《故宫书画图录》卷四。云林题字较长:二月六日,夜宿幻住精舍,明日写竹枝遗无学上人,并赋长句:

    春水蒲芽匝岸生,阊门山色上衣青。

    出郊已觉清心目,适俗宁堪养性灵。

    花落鸟啼风嫋嫋,日沉云碧思冥冥。

    禅扉一宿听鱼鼓,唤得愁中醉梦醒。

    无住庵主宝云居士懒瓒,甲寅。

    上方另有张绅、王汝玉、东皋妙声及逃虚子(即姚广孝)四家题,此为倪氏纪年作品中最晚者,而未显颓老之气。

    《竹枝册页》,无纪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宋元集绘册》第六幅,图见《元四大家》,题云:

    梦入筼筜谷,清风六月寒。

    顾君多远思,写赠一枝香。瓒。

    画上另有范仲寅、黄章、王伯易、全思诚、及海口五题,枝叶精整,无一率笔。

    倪瓒和元代墨竹——从佛利尔美术馆的倪瓒说起

    《画竹轴》元 倪瓒

    以上四幅,虽有轴、卷、册之异以及年代不同,但在章法上,全是从左下角出竿、生枝、着叶,作自然优美的弧形,弯向右上角,这与佛利尔墨竹完全一致。唯立轴与手卷,皆见竹梢;故宫的直幅册页,则同佛利尔的册页,不见竹梢,都是截头去尾,不作全竹,因此在全幅章法上更为相近,只要两幅并列,任谁也能看出是出于同一手笔。

    至于在笔墨风格上,各幅竹干都是很纤细,每节很长,起笔重,收笔细,甚至节间大多不留空隙,这种独特的个人画法,不见于他人作品。加之出枝生叶的结构和运笔法,虽有时代早晚、精整率易之异,然而统一的个人风格,有目共睹,因此,从这些传世的云林墨竹,可以比较而知佛利尔的册页必定也是云林亲笔。

    此外,尚有两幅云林名下的墨竹,在笔墨上,或在风格上,与以上几幅不同:

    《春雨新篁》,新亥(1371年)秋作,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见《故宫书画图录》卷四。云林题:

    今朝姚合吟诗句,道我休粮带病容。

    赠尔湘江青凤尾,相期往宿最高峰。

    辛亥秋写竹梢并诗奉赠次宗征士,瓒。

    画上另有题者八款:本、湜岸、立庵、謩、禋、梁时、叶著、筠轩,应当都是云林的同辈或后学,字迹各异,虽无可考,似皆真迹。云林的书迹,亦与同时期者极似。依此而论,画迹应该也是可靠的;然而,所画的竹,不论竿枝叶,皆软弱零乱,不像真迹。倒并不是因为在章法上不同于他幅的弧形,竹梢向上挺起,竹叶向下作个字、介字形,不同于他幅朝上作新篁形的关系;因为作他的窠木竹石作品中,就有不少介字形的墨竹,关键在于用笔都没有这样零乱疲软,从严而论,此画是可疑的,除非是他心绪不佳时的作品。

    《竹枝图轴》,无纪年,上海博物馆藏,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册。

    此一小轴画风中竹,出竿从右下方,先向左上,再折向正上方,与上述各画均不同。竹竿用笔粗重,分节、钩节;竹叶阔大,用笔不全是中锋而略多偏侧,锋锐无比,叠叶结组的方式也不同,似乎更接近明代王绂、夏一系的风格。根据图目的备注,鉴定小组的启功及傅熹年二位先生的判断是伪迹,目前在我没有研读原画之前,也保留同样的看法。

    综上而论,目前所知存世云林墨竹,真迹五幅,存疑两幅,一共也不过七幅,皆不及其窠木竹石,或其山水画的数量之多。

    倪瓒和元代墨竹——从佛利尔美术馆的倪瓒说起

    《梧竹秀石图》 元 倪瓒

    倪瓒窠木竹石

    要进一步了解倪瓒的墨竹,应该还要从他的窠木竹石类作品中观察,然后才能对他的墨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云林的窠木竹石,依照其竹叶的画法,仍可分为两类,一是叶尖向上的新篁类,一是叶尖向下的老竹或雨竹类。因为云林在同一件作品中绝对遵守统一的原则,绝不两者兼用,这一原则,即使在许多后人仿造的伪作里,仍然是严格区分的。此类作品远较墨竹的存世数量为多,至少有十四幅,其中新篁类较少,计有:

    《竹石乔柯》,丁酉(1357年)二月作,四月赠仲权征君,上海博物馆藏,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册,沪1-0231号。此画为云林五十七岁时作,笔墨精严,结构紧密,是他壮年时的精品。

    《琪树秋风》,无纪年,画与韵玉生者,上海博物馆藏,同上书,沪1-0242号。画上有洪武甲子(1384年)年吕志学题,已在倪氏卒后十年。此画竹叶比例较前幅大,结构疏朗,与佛利尔大墨竹神似。

    《小山竹树》,辛亥(1371年)春作,为册页小品,竹叶尤疏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集古图绘册》中大一页。

    《筠石乔柯》,无纪年,四月十七日为茂异作,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见《八代遗珍》,其上尤陆平、袁华、赵俞、知白道人诸题。

    以上四幅中的新篁画法,与其墨竹印证,完全相符,并且可以见到他全竹的画法。

    另一类的竹叶作个字或介字形结组,可以下述各画为代表:

    《岸南双树图》,至正十三年(1353年)为公远茂才写,张大千旧藏,今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用笔绵密,为其壮年精整之作。

    《梧竹秀石图》,无纪年,奉寄仲素李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见《中国美术全集》第五卷图119,上有张雨及乾隆题。此帧不但画石时皴染并用,梧桐墨叶层叠,画竹时亦浓淡相间,湿墨淋漓,帧云林诸作中最为痛快酣肆。从书法上看,结体修长,与老年不同,当是他中年时期的作品。

    《竹树野石图》,癸卯(1363年)二月为明复孝廉写,此幅用笔阔重,与上述《梧竹秀石》相近。由于竹叶的饱满和浓淡墨的混合交叉使用,使以上两幅画竹与柯九思之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

    以上这两幅,置竹为画中的主题,比例较大。以下的数幅,画中的墨竹比例较小,用笔细秀,与前一组新篁类的比例相同。

    倪瓒和元代墨竹——从佛利尔美术馆的倪瓒说起

    《琪树秋风》 元 倪瓒

    《树石幽篁图》,戊申(1368年)东林馆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见《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第五卷图118,上方有谢常、王璲、卞荣三家题诗。

    《从篁古木图》,乙酉(1369年)为元晕晖都司写,南京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卷七苏24-0015号。前一幅竹干分节且劲挺,此幅则枝干柔细。

    《古木幽篁图》,无纪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见《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第五卷图122,题七绝一首,颇能道其画境:

    古木幽篁寂寞滨,斑斑藓石翠含春。

    自知不入时人眼,书与蛟溪古逸民。

    另有马治及松泉隐者二诗。此画中的介字形竹叶,又与他画略异,其结组横向伸展,每组像是展翅的飞燕一般。

    《竹石霜柯图》,无纪年,十一月一日灯下戏写,上海博物馆藏,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卷,其上有曲江居士(钱惟善)和杨维桢题诗。杨氏卒于1370年,故知此画作于该年之前。

    《绿水园图》,无纪年,六月五日为绿水园主作,纽约王季迁先生藏,上方有曹恕、朱升二题。

    《筠石古槎图》,无纪年,亦无诗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以上二幅竹树用笔均草草,树干从梢至根一笔直下,前幅尚添加轮廓,此幅则全不修饰,添枝而已,也许这两幅最能符合云林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境界了。

    《苔痕树影图》,无纪年,无锡市博物馆藏。除云林长诗外,尚有二诗,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卷六,苏11-001号。此画残旧特甚,从小图观之,似为真迹。

    结语

    倪云林山元代文人画家中的最典型的代表,正统派的山水到了云林,达到了最为惜墨的境地,布景和笔墨都臻于前所未有的简省程度。墨竹本来就是文人作书之余的笔墨遣兴,云林将之更往前推进一步。云林甚少论画,但在他的画跋中有一则脍炙人口的画竹自述,最能代表文人画的精神: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清阁全集》卷九)与此论相发明印证者,则又有《答张藻仲书》中答几句话: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清阁全集》卷十)因为云林时常表达他对东坡的敬意,可知这无疑是东坡“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引申。由于云林的作画态度是“聊写胸中逸气”和“聊以自娱”,是蕴之于中、一吐为快的心境下的产物,是为己不为人的,因而“不求形似”。事实上,当我们全面地考察了云林的画竹,即使是《梧竹秀石》《竹树野石》和《树石幽篁》诸画中的竹,枝干较为粗壮,且劲挺有节,若和上述其他元代画家的作品相比,仍然是最不像竹子的竹子。只就其数幅墨竹来看,其竹干都极细长柔软,枝和干之间亦无大差异,确实与芦苇颇为近似。前文述及佛利尔藏有吴镇风竹图,在章法和用笔上,与倪瓒的竹有相近之处;但若二者并列,就可看出二者之间的同中之异,在“形似”的程度上有显著的不同,吴镇的竹干粗壮、劲挺,竹节分明,回头再看所有的云林墨竹,就无怪有人批评他的墨竹“为麻为芦”了。

    佛利尔的云林墨竹,从书、画二者的风格上去比较,当是其极晚年之作,大约在1370-1374年之间,既不是画了送人,想必就是他“写胸中逸气”的“聊以自娱”的作品了。

    倪瓒和元代墨竹——从佛利尔美术馆的倪瓒说起

    《竹石图》 元 李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