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育思维观念问答:家长篇(上)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0-09-26 572 阅读
  • 举报

    慢教育思维观念问答:家长篇(上)


    慢教育思维观念问答:家长篇(上)

     

    1.   问:儿童画什么是美?

    我最近看了一个规模很大且“包装”很豪华的儿童画展,组织者宣称是某某国际少儿美术展,此展览据说反响很大,家长也投入很大的热情。一张张孩子的画被框得很漂亮,用了不同样式和不同颜色的画框,特别“抢眼” 的视觉效果,显得画面鲜亮“非常”。画的作者标注的年龄却大多只有 6 到 8 岁。


    有这样一个系列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几个孩子画了一组《贵妃醉酒》,是画在油画布上的,技法娴熟,贵妃的手和脸部结构也相当精准,画上还贴上了一些材料来突显画面视觉效果,每张画有 1 米高。这样的《贵妃系列》展出了近 6 张,孩子的年龄在 9到 12岁。几张《贵妃醉酒》的画虽标注是出自几个不同的孩子,而画风和手法却极为相似。


    想当初画手部的结构还是在高中时才有的理解和准确,在这些小朋友的画中却如此精确,心中有些疑惑。还有一组画面,印象很深刻的是《图钉系列》,在木板上刷上鲜艳的背景,画上简单的线条,用很多图钉钉在上面的装饰画,一辆坦克车就用几根线条和很多图钉完成,非常视觉,非常特别。看到有好几张画都是以图钉形式完成,标注作者的年龄都在 4到6岁。这种别出心裁的“新视觉”很难想象是四五岁孩子的思维。


    看完整场所谓国际少儿画展之后,作为一个普通的美术老师,心里有些不安和担忧,连一些海底世界主题画上的可爱的海底生物,都加上了很多渲染和超越年龄的成熟技法。观看的家长一边看一边对自己的孩子说:“看看别人和你一样大,画的多像啊,多难啊。”一些原本应该纯天然的画面经过此番包装,变得“华丽”非常, 效果非常“抢眼”,使得一些参观的家长大为惊叹,颇为心动的想给自己孩子报名学习, 心里充满期望,想着自己孩子也能学的像画展上的画一样精彩。


    这些打着国际化接轨和高雅艺术的教育是创新还是包装?家长在颇为欣赏以及惊叹下可知孩子是否真的理解那些结构,透视,渲染,渐变,遮挡等技巧呢?这些让家长满意的超越年龄的画作和超越年龄段的发展又是否真的对孩子有利吗?孩子在不明白不理解的情况下“创造”的画面又是否是好的作品呢?我们知道,商品被包装后价格和价值都会得到提升,那么当我们把个性的美术教育,表现孩子内心的儿童画进行包装之后,它原本的价值又何在呢?


    慢教育思维观念问答:家长篇(上)


    答:笔者看过由组织者精心包装的儿童画展,好多孩子的画初始雏形是很有想象力的,具有自然的原生态特征,画面也可爱、有趣,作品充满孩子气,展现了孩子的纯真。但一旦经过了教师的“指导”后,技巧是上去了,更专业了,画面效果也更“好看”了,可孩子的想象力和幼稚特性却丢失了。这种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超出孩子认知年龄的做法,不但不能提升孩子的审美,还打乱了孩子的想象思维秩序。这些看似很进步的“耀眼”,会使孩子感到眩晕、茫然、迷惑和不知所措。经过老师“掐断” 孩子思绪的精心“包装”后,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画好在哪儿,不能顺着自己的思维以此发展下去了。方向的迷失,直接导致了绘画兴趣的降低,甚至不想画了,不会画了。这些由成人教唆下的过分夸张“表演”,最终使孩子失掉了“表演”前的真实, 变得不会自然地展现自己了。


    儿童美术教育对孩子损害最大的就是成人思维和技巧的直接灌入,强行改变孩子的正常认知,进行超阶段发展教育。例如,五六岁前的孩子,由于对复杂人体结构的不认知,还不能把胳膊画在肩上,教师对这样的画强行进行修改,使其符合成人眼里的视觉习惯,同样的道理,把孩子画的人的胳膊、腿由单线改成双线,强行添加在正常情况下本应缺失的人的肚子、鼻子、耳朵、眉毛等,这就是超阶段发展。正确教育并不能改变孩子的认知,只能自然发展,如果孩子的自然发展状态不好,想通过“拔高”教育达到促进是不可能的,势必走向拔苗助长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歧途上去。


    儿童画的美是自然流露的,由于真情才传出了美,没有儿童用自己的思维作“很个性”的“表演”,这个漂亮就不是美,那是成人根据需要包装出来的假的美。儿童画“不儿童”了,其实,是很丑的东西。


    慢教育思维观念问答:家长篇(上)


    2.    问:儿童画属于什么画?

    答:儿童画是适合儿童画的一种画,儿童画应该说是在观念上的一种界定,不是某画种的区别。其实,只要在方法和表现上适合儿童,什么画种儿童都是可以画的,只是与成人的作品评价标准不一样。儿童画实际上是儿童与人交流的一种语言,其形式与内容是经过儿童认知、观察、思考、想象、创造、联想、体验后的一种结果。儿童画属于那种画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童思维的独立性在画中是否得到体现。儿童画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归属哪一种画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学好什么画,而是开启儿童大脑,发展独立思维,丰富儿童的情感,提高儿童的审美,开阔儿童视野,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愉悦和快乐。


    3.   问:听专家说,艺术教育越早越好,那儿童画画应该多大开始比较好啊?

    答:早期教育是一个大的概念,并不是所有的艺术教育都适合“越早越好”。如钢琴要 6 岁后,书法要 12 岁后。从人的发展上讲幼儿涂画是越早越好,因不是学技巧,孩子感受的是运动的快乐。比如,涂鸦 1 岁多就开始了,但还不能称为绘画。要从绘画角度应是三四岁开始为好。


    4.   问:专家评奖评的是什么?

    答:评得是可爱、纯真、幼稚、即兴、好玩儿,儿童味十足,能反映儿童的心理。不是评的绘画技巧有多高,合理不合理,更不是像不像。只有很高审美眼光,很高境界的专家们能把这样的画评为精品。


    慢教育思维观念问答:家长篇(上)


    5.   问:老师您说过,家长常常会对儿童画做出评价,但能说到“点子”上的家长并不多。评价对缺少审美经验的家长来说,常常像是“雾中看花”,分不清好孬,甚至是本末倒置。本来是很有个性风貌的画却觉得不好,有的画画得很一般,虽然很像,画面完整漂亮但缺少独立思考,临摹抄袭别人的地方很多,几乎没有可取之处, 但一些家长看到这些“成绩”却很高兴。怎么让家长尽快走出误区,在儿童画评价  中拨开“云雾”看到“花”的实质呢?


    答:在教育实践中,好多事实告诉我们:

    (1)画得快的也不一定就是不认真,不用心。认真不认真,用心不用心与画得快慢没大关系。画得慢的也不一定就好。“慢工”出巧匠说得是“功细”,不说明有艺术品位,画得好孬不能以画得快慢定性。


    (2)画得画显乱的也不一定就是不好,乱至少能说明三个问题:1.大胆、敢画、自信,2.  画的是自己,作品充满个性,3.  没受成人污染。这些都是有想象力的表现,能是坏事吗?画得画不乱,很有秩序,画啥像啥,但怎么看好像在哪儿见过,没有作者的想象和思考,这样不乱的画也不能称为好画。


    (3)画时不说一句话埋头苦干的不一定就是好,画时又说又笑漫不经心的不一定就是不好。画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儿童当时的神情投入和有没有激情,不在于画画时是否“认真”和“刻苦”。


    慢教育思维观念问答:家长篇(上)


    (4)画画时特别听老师的,老师怎么说就怎么画的也不一定就是好,画画时符合自己想法的就听,不符合自己“脾胃”的就不听,甚至听一半,跑一半,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大多老师讲的都是自己的知识经验,是“技术”问题,不是教孩子如何去想象,想象是不可教的。老师的“教”不一定对儿童都有用。所以,不全听也罢。


    (5)儿童每天没完没了总画一个题材一个事物一个故事使家长一看就“腻歪”的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儿童画画每天都换一个内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天天见“新鲜”的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儿童天天关注一个事情,说明这里面的确有吸引他的东西,你放心,他绝对不是“瞎折腾”,儿童就是儿童,你就是“花钱”买着他让他做不感兴趣的事他也不愿做的,他不会对自己觉得“没意思”的事投入精力的。如,家长经常埋怨和非常担心孩子总是画“僵尸”和“怪兽”,也不换换样。对这类题材感兴趣是孩子成长的正常心理过程,只要他愿意不要管,一旦过了这个心理年龄,你就是天天请他吃“肯德基”,他也不干了。试想,家长们,给你一盆水几根木棒棒和半碗沙子你能玩儿两个小时吗?可你的孩子能。这就是心理需求不同。天天都换绘画题材,每天都是“新的”这说明儿童还没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正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作“试探”寻找,一旦找到他也会“长期关注”一件事情的。直到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绘画实践的体验和知识积淀到一定程度,在探索精神的共同作用下发现了新的视觉符号,新的感兴趣的事情,这就是儿童画。


    (6)画面光鲜色彩漂亮看上去很“养眼”的画也不一定就是好,画面看上去灰不溜秋,脏脏兮兮,神神怪怪看不出画的是什么的也不一定就不好。因为,就儿童的年龄来说大多儿童是画不出很“顺眼”的画的,画得特别光鲜的,造型比例准确的让人吃惊的,大多不是儿童的思考,而儿童奇奇怪怪的想法大多又没能力处理这些“信息”从而导致了画面古怪“难看”。所以,看上去不怎么舒服不“顺溜”的画有可能才真正是孩子的思维痕迹。儿童作品有个性风貌的,有创造意味的,有生活感悟的,有感而发的都是好作品,反之画得再像,技巧再成熟,也不能称为好的儿童画。


    慢教育思维观念问答:家长篇(上)


    6.   问:您曾说过,儿童画大赛评委不需要都是画家组成,而要一定数量的儿童

    心理学家参与其中,这是为什么呢? 


    答:现在儿童画评选有个很大问题是,组委会聘请的评委不是懂教育和儿童心理的画家,而是纯画家。儿童画评委应由懂得美术欣赏和鉴赏的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或懂得儿童心理和教育的画家组成,不应都是画家组成。往往纯画家组成的评委评的获奖作品不是真正的儿童画。作品成人思维太多,技巧太成熟,丧失了儿童作品应有的幼稚、可爱、好玩儿的基本特征。评价儿童画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在画的技巧上, 而是看画是否有儿童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是否把自己的感觉变成了形,作品是否有创造性或突出了个性和理解,有这几条就基本可以确定是优秀作品,而不是涂不涂色,画得像不像的事。反之,涂色越是均匀,画得越像范本,丢失的儿童纯真越多, 作品越不好。



    7.   问:您经常说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那什么是传统教育观念?对于儿童美术

    来说,传统教育观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答:传统教育的做法表现在儿童绘画上主要是偏重于灌输,忽略了孩子的直接体验和感受。丢弃了表现性、主动性、游戏性、生动性、交流性、认知性;热衷于模仿性、范本性、规范性、传承性、统一性,直接导致了儿童审美情趣的缺失。长此下去, 这样的学生情感性就会严重缺失,变成不会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听不懂古典音乐,工作没热情,不喜欢交流参与活动,生活缺少情趣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