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8. 问: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区别在哪儿?
答:
我们传统儿童美术教育,让孩子承受的压力太大。从小就要打基础,练技法,磨炼绘画技巧,还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和程式需要遵守。还有上课要安静,守纪律, 不准说话,不准下位做小动作。
美国的儿童学画没有这么多规矩,也没有范本可临摹,也没有模式可遵守。画得画“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规矩,甚至连基本笔法也没有”。“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一切需要自己去感悟。
“美国孩子画完画后,只问‘好不好’,不问‘像不像’。”画画的过程也很随便,“有站着画的,有跪着画的,有趴着画的”,什么“画相”都有。(【美】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黄全愈博士通过儿子学画经历觉得:“在中国是学得多悟得少,在美国是学得少悟得多”。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儿童美术教育方式,其结果肯定会差别很大的。
他打了个比方:“中国的初级教育就像往那超大车厢里尽可能多地添加重物。而美国的做法则更像是不大考虑载重量,而是让车子‘顺其自然’地往前跑,并时刻注意给油箱加油,让车跑得更稳、更快,后劲儿更足。”
中美两国的初级教育是这样,儿童美术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呢!中国的家长怕以后竞争不过人家,输在起跑线上,想方设法尽自己全力往“教育车”上加东西。如,加技巧,加方法,加知识,加训练,加“小灶”,加上一切家长通过努力能做到的和认为有用的东西。甚至是虽然现在用不着,将来有可能用着的也一并加上。管理也非常严,并规定孩子每天要画几张,要过几级,要获什么奖,要获得多少加分等, 还有相应的奖惩条件。画画的过程家长也是全场监督,时不时的提出批评和建议,还常给孩子树立“榜样”。你看谁谁与你一样大,人家就是比你画得像。不但干扰了孩子的想法,还使孩子很不高兴。由于家长的“用功”,使孩子 的“教育车”负担太大,承担的“货物”太多,使本来已很沉重的车体,难以承受。再加上批评、攀比、树榜样的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就如同“教育车”油箱“漏油”,更没后劲了, 跑得越来越慢。
美国的儿童学画很自在,没有压力,没有这么多负担和附加的“功能”,快乐就行。美国家长是设法让孩子“玩儿足、玩儿透”,使上了一周课的孩子“心绪”得到休息和放松。对画的态度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重视画的过程,不重视绘画的结果,孩子高兴就行。
美国家长的做法是尽可能的去减轻孩子的思想负担和“教育车”的重量,不断地从车上卸下东西,给车减负,使“教育车”更轻便。还“一个劲”的鼓励、赞赏、表扬、肯定、“加油”给力,哪怕孩子的画画得一塌糊涂,也得把“优点”愣是给找出来,一点儿也不吝啬赞美。家长每表扬一次就好像往“教育车”里又加了一次油, 使动力越来越大,“教育车”的重量也越来越轻,使车跑得更快了。
这两种教育的结果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说美国的儿童教育太自由,太随便,知识、技巧含量低,为什么美国的科技这么发达?如果说中国的儿童从小就重视知识技巧的学习,基础打得比美国的孩子要牢,为什么中国的科技不如美国发达?我觉得,归根结底是差在想象力上。
美国的自由教育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中国传统教育虽然最先让儿童赢得了知识,丢掉的却是想象力。由于这两种教育的出发点不同,目标不同,过程不同,出现不同的结果,也是很自然的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终“PK”的是想象与创造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与记忆。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郑强说:“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被搞死在起跑线上!”(《读者》2011 年第19 期第 32 页)。
9. 问:孩子在幼儿园和校外班同时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怎么给孩子解释哪个对,哪个不对呢?
答:
这个事最难办也最好办。说难办,谁也管不了你觉得教得不好的老师继续教,因为这样教的老师不是她一个人,有成千上万,你就是转几个学校,换几个城市, 孩子也照样跳不出画面上角有半个太阳,元宝形的云彩,一枝柄上只有两个樱桃, 一棵花草上只有两片叶子的圈子。说好办,告诉孩子不要只听老师讲,最重要的是要自己看,当孩子画樱桃只画两个时,买一枝樱桃让他看看只是两个吗?当孩子画花草只画两片叶时,带孩子去植物园看看小花草有几片叶子!当孩子画多少幅都是那个元宝形的云彩造型时,让孩子仰望天空看真切云彩长的究竟是什么样。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用不着费好大的劲去给孩子说谁对谁不对,要听谁的不听谁的。相信孩子当看了大自然的形状后,能辨别谁对谁不对。
10. 问:你说过儿童画最重要的不是儿童是否能把物体画像,而是通过绘画过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继而发展儿童的创造意识,那么什么是想象呢?想象与幻想一样吗?当前影响儿童想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答:
想象是儿童的心理活动,它与思维紧密相连。想象不是就事论事,想象的源头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依据某事为原型往外延伸的另一思维活动。想象也是一种认知和智力活动,它是看见原型后,又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而后超越现实的一种思维活动。
班里学生画了一组世博会建筑印象的画,我先播放了世博会建筑的场馆图片, 然后根据图片印象和实看世博会的感受,画出自己理想建筑的样式。去过世博会有感触的小朋友画得都很好,如果没有世博会的实际认知了解,就不会有丰富的想象信息资源。想象实际上是先对事物有了观察、了解、认知,把所掌握的信息处理后,生出的另一种新的事物景象,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想象与幻想不一样,想象是基于另一种事物的。如人发现汽车会堵车的现象后,渴望汽车会飞就好了,这个想象如今已变成现实。最近央视台报道,美国已研制出会飞的汽车,平常车上的翅膀是折叠的,需用时会展开,此车已批量生产,这说明想象是有生活作基础的。
想象与幻想不一样,幻想也是一种想象。虽然,想象与幻想都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但想象与现实很近,幻想离现实遥远。想象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有望实现, 幻想是说这个想法据当时科技水平无法解释的想法。如人类上月球,在一百多年前就是幻想。近期刊登在《少儿美术》封面上的一幅科幻想象画,引起了我班一位小朋友的注意。一个像是灯泡的东西,里面装着立交桥,高速路和高楼,东方明珠塔也在其内。她看后惊奇地说,乖乖,这灯泡这么大,老师,是不是以后太阳就没有了?她看见灯泡里的景象,就想到大人是否正在想没有太阳后的生活。她说,造一个能把城市装进去的大灯泡,没有太阳也不怕了。这就是触景生情,生成想象,但这个想象就是幻想,在当今没意义,说不定在多少万年后太阳燃烧殆尽,这个问题就摆在了人类面前呢!想象是思维的瞬间,但要基于原头脑的信息储备,换句话说,“心里”有这个事,一旦外界条件成熟,就会突发灵感,由联想生成想象,继而发展为创造。被称为“澳洲之花”的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人约恩·伍重,就是由剥去一半的橘子皮的造型启示,找到了设计方案。
影响儿童想象力的因素很多,首先应是教育的大环境。应试教育是发展想象力的主要障碍,很少给儿童动脑的机会,画画的课也大多被文化课挤占,他们天天须做的事就是如何记住老师讲课内容,复习老师安排的作业,没有时间考虑作业以外的事情。在心理上也一直处在紧张状态,没给孩子多少玩耍的时间,而玩耍才能使孩子在心理和神情上放松,玩耍也是发展孩子想象的合适环境。家庭因素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些家长只看分数,不看兴趣爱好,特别是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前几个星期就不让孩子画画了,专做复习和家庭作业。而实际上越是要考试了,越是应该让孩子在心理上得到放松。
家长的这种思维也带到绘画中,有的孩子才六七岁,家长就主动要求学素描,理由是既然早晚都得学,不如早学,结果是学了一些方法,丢掉的却是想象和快乐。也有家长在孩子画画时指手画脚,帮助孩子想,甚至亲自画,搞得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好,使孩子逐渐丧失了画画的主动性和动脑的机会,只好听命于家长安排了,这对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发展想象是极为不利的。
家长的管束太多,对孩子的想象力也是一个很大的破坏。如,有的孩子画到高兴时,会情不自禁的边画边嘟囔。有家长就批评孩子不认真,乱说话。而实际上, 这种有声的思维反而更说明了孩子画画时的真情投入,是画画时的最佳表现,这种现象也是发展孩子想象的最好时机。孩子的自由空间大,自己能“当家”的事越多, 家庭生活环境越宽松,孩子的想象力就发展得越好。儿童画就是画自己的感受,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能发展孩子认同和感受的就应认为是好作品,家长只在环境上物质上支持,精神上鼓励就行了,其他都不要管,管得越多,想象越差,生活越轻松, 想象力就越好。
11. 问:儿童美术想象力重要还是技巧重要?
答:
美术创作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技巧不会比想象力重要。对儿童画的评价与成人作品相比还要更侧重于想象力。儿童画技巧与成人画技巧也有本质的不同,儿童画技巧是以感知为主线的生活体验与想象,画面图式的形成大多来源于孩子对生活的感悟,从中的技巧不是教师直接教授的。而成人绘画技巧是成熟的知识经验,是通过教师教授所得。在文学艺术界,无论音乐、美术、舞蹈、表演、写作最终的成功靠的是想象、学识和素养,不是单纯的技巧。有的画家就是对技巧太“用功”,忽略了艺术素养的学习和提高,导致了知识面太窄,眼界太低,观念上太陈旧,已经没有能力走出具象了。作品除了像以外,没有了画家心里的意象特征,艺术涵养和情感表达,作品少有个人特质,使作品失去了感染力。有的画家一生都不成功的根源就是画得太像了(古典风格写实的除外)。画出一个像的事物需要技法,画出一个有创意的画需要有想象力。即便是科学活动,想象力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想象力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创造力就来源于想象力。
有家长担心只有想象力没有绘画技巧会画不出想象的内容,其实,这是家长对儿童画技巧的误解。儿童在六七岁甚至八岁多以后,才需要教师作一些能称为技巧的指引,五六岁前的儿童基本不需要成人的技巧,只要孩子有想象力,有表达的冲动,经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就能直接画出想画的画,并非成人一定要给予技巧支持。
12. 问:美术应是一门专业,但看到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却很少用美术专业术语,如比例、结构、造型、用笔等,教师说的最多的就是想象力、个性、心理、创造等,这些用语并不是美术用语。我孩子学的是美术,却不见学美术的章法、步骤。我不懂,孩子学画的“功夫” 为什么总是下在画外的想象力上呢?
答:
孩子学美术与成人学美术是不一样的。成人学的是知识技巧,而儿童不过是利用了美术材料和方法,展现的是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实际上,孩子的画与绘画技巧关系并不大,却与孩子的视野、眼界、观察、认知、行为、经验、心理等关系密切。这些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用语,虽与绘画技巧无关,但却是培养儿童想象力最重要的因素。儿童画样式的形成是儿童的认知和心理作用,不是画本身的知识技巧。人的一生事业能不能成功,不在于所学的知识有多深,而在于学的知识能不能为创造所用;不在于所学的知识是否全面、扎实,而在于这个人有没有想象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儿童美术培养的不是“小画家”而是想象和创造能力。
13. 问:我女儿快 6 岁了,平时就爱画,比较喜欢画人物。她经常把喜欢的玩具或卡通形象画出来。也许孩子没有天分,但是她喜欢画,我就给她报了个班。老师是个美院毕业的年轻人,听家长说,他教过的孩子都画得很像,教授过程没看过, 但是带回的画能看出来是指导过的,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答:
孩子喜欢画就是天分,天分不是天生的画得好,孩子画画时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你女儿的画我看过了,画得很像,老师的指导痕迹还是很重的,模仿的东西多了一些,像美人鱼、毛绒娃娃,造型很准确,6 岁的孩子凭直感不应画这么像。家长大多报班时比较注意教师是否美院毕业的,以为教师只要是美院毕业的一定专业。
其实,不一定。现在美院毕业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普遍认为画得像就是画得好,脑子里就这“一根弦”,不知道除了这样教以外,还有别的方法教孩子。而儿童美术特别是学龄前美术更适合懂儿童心理懂教育有点美术知识的老师教,不适合只懂美术不懂儿童心理和教育的老师教。专业美院毕业的,不懂儿童心理和教育的美术老师对孩子想象力破坏更大。有儿童美术班的老师都知道, 当下,想招一个合格的儿童美术教师有多难,来应聘的教师很多,能呆得住的很少。出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专业美院毕业的教儿童美术并不专业。儿童画是认知,是感悟,不是技术,画面的形成与儿童的心理感觉有重要关系。认知只能自然发展, 不能通过教育改变。专业美院毕业的教师如果不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是教不了儿童美术的。
14. 问:你说过成人不经过学习是看不懂儿童画的。按说成人思维比较成熟,看问题科学、客观,深刻,美术又是视觉艺术,一目了然,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就看不懂简单幼稚的儿童画呢?
答:
看不懂儿童画的原因是成人与孩子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成人常常以逻辑思维方式及个人经验解释孩子的画,也就是答案只有一个,既然是画就应该像,不像就没意义。其思维过程是理性欺骗了感觉。其实成人也是有感觉的,但好多成人在看儿童画时却偏偏让理性代替了感觉,在与孩子交往中也非常吝啬感觉。一个远离了感觉习惯于用理性思考的成人,面对儿童用感性语言创作的作品,是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的。因为,成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或改变思维方式是很难的。而实际上,儿童有自身发展规律,儿童画画是情感驱使,没有多少道理可讲,孩子画画靠感觉,不需要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画,只要是自己愿意就可以随意画。他们在画时没有要完成一幅作品的“使命感”。画第一笔时并不知道第二笔怎么画,画好是什么结果也不清楚,这与成人做事有思想有预见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孩子画画不遵从成人的思路,看问题既不科学理性也不客观真实,只是个人需要。在绘画上, 有时直觉就是儿童唯一的东西。所以成人不经过学习是看不懂孩子画的。假如,家长在看孩子的画时,能静下心来,从欣赏孩子尊重孩子的角度,丢弃成人思维方式, 试着用感觉和情感参与到你孩子的思维里,用心领悟孩子的心境,融进他所表现的情景和他创造的空间里,你就容易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画了。你也为读懂孩子的画走近了一步。
15. 问:兴趣班和特长班有什么区别吗?
答:
单从名称上看这两种班好像差不多,而实际上功能作用相差很大。兴趣班只是把绘画当成了玩耍,玩得高兴就行,儿童只对绘画过程感兴趣,对能画出什么结果不太重视。兴趣班的学生主要是学龄前的幼儿,兴趣班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 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一些。特长班大多是学龄期的小学生或中学生,是以学习美术知识, 训练绘画技巧为重点,为以后高考作准备的,这与教幼儿的方法差别很大。
-
上一篇: 慢教育思维观念问答:家长篇(下)
-
下一篇: 慢教育思维观念问答:家长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