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历《夕阳秋影图》简评
吴历《夕阳秋影图》简评
范美俊
在董其昌“南北宗论”引领下,明末清初的山水开创了一种不重自然丘壑而重笔墨集成的新画风,某种意义上说是解放绘画眼前物象的模拟功能,为实现东方心相意向化的视觉样式,向文人画的书画同源、诗书画印一体迈出实质性一步,其前路是王维、苏轼、倪瓒、沈周等人。这种搜古集古山水,发现了笔,发现了墨,更发现了笔墨价值,硕果就是以四王吴恽为代表的“清初六家”,艺术水平也高。
吴历(1632-1718),字渔山,常熟人。曾学诗于钱谦益,学画于王时敏,康熙二十一年入天主教,继至澳门进耶稣会,前后在嘉定、上海等处传教三十余年,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墨井画跋》。
清 吴历《夕阳秋影图》
纸本墨笔,75.2×35.3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元 倪瓒《容膝斋图》
纸本墨笔,74.7×3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夕阳秋影图》为吴历晚年所作,系直接临仿倪瓒《容膝斋图》等两岸一水式作品。画中近岸草亭傍水,高树成林,对岸则土山起伏。画家也尊重他人版权,款署“写云林遗墨”,并题诗一首:“云开见山高,木落知风劲,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不过用笔较倪画繁密琐碎,已无原作的精气神。
年轻时的吴历,曾经与王翚、恽寿平同学于王时敏门下,日夜临摹宋元真迹,有样学样但多是形似,无法有古人韵致,如该画把折带皴变披麻皴,用墨干枯无味,原作味道荡然无存。不过,似乎他也是在有意进行求变的拟古脱古。他题跋《拟古脱古图》,就显其求变心理,自谓:“画之拟古亦如和陶(渊明),情景宛然更出新意,乃是脱胎能手。”
搜古集古的山水,如同捣弄假山一般臆造拼凑,几无地理方位与季节时令辨识度,必然走向了寡淡无味的自来山水。因此,承继“四王”的“小四王”、“后四王”,也就影响甚微,而扬州画派、海上画派开始崛起。今之艺考培训,甚至全国美展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往往形式与技法,大于内容与精神。考生为显其了解头部骨骼与肌肉结构,把头像画得又黑又重,无论男女都颧骨突出体积感很强,可谓得其形失去神。而国展的投展者,为达入选目的,以工作量和复杂性致胜,画面搞得繁复异常,看着都累,更别说感人什么的了。
吴历《湖天春色图》纸本设色
123.5×62.5cm,1676年
上海博物馆藏
似乎,吴历也发现了这种致命短板,作为天主教徒的他,曾目睹圣像画等西洋绘画。45岁所作送给一位西洋传教士的《湖天春色图》,可能吸收了“泰西”之法,物象造型有脱胎换骨之感,视觉效果如水彩般清润淡雅,画面意境宁静空灵。这样,就把搜古集古偏离自然丘壑的中国画又拉回一些,又部分呈现出江南三月莺飞草长真山真水的可人模样。
-
上一篇: 烟江叠嶂成南画:《山水画屏风图》赏析
-
下一篇: 中央美院油画系2022研究生毕业作品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