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 黄山松谷纪游
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迭入烟云,笔底黄山无数。20岁时,他第一次登上黄山,半夜都在绘制黄山夜景。晚年寓居杭州后,黄宾虹曾想再度登山,却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此经常以黄山为题作画,在画中卧游黄山。在安徽歙县黄宾虹故居,有林散之所撰之楹联曰:“九次上黄山,钩奇峰,钩枯木,作画似狂草,洋洋洒洒,浑浑噩噩;一生堕墨池,写金文,写古籀,以斜为正则,点点斑斑,漓漓淋淋。”高度概括了黄山对黄宾虹一生艺术之影响,堪称是宾翁与黄山关系的写照。
黄宾虹一生遍游五岳,行万里路,实践其“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求修养高,无以言境界”的铭言,充分以造化为师。他尝云:“吾人惟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才能心手相应,益臻化境。”“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又说:“余游黄山,青城,尝于宵深人静中启户独立领其趣。”
黄宾虹 黄山松谷纪游局部
黄山作为黄宾虹的故乡风物,成为他的偏爱是必然的。从他第一次游黄山画的第一张黄山图,到他临终前所画的黄山,黄宾虹一生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不可胜数。以黄山松谷为主题的作品也有数件留存。黄山松谷位于黄山北坡,是狮子峰、骆驼峰、书箱峰、宝塔峰之间的山谷合称。溪、池、潭是黄山松谷的独特景致,谷内千峰叠翠,飞瀑流泉,寺庵幽古,奇花异木,气候宜人。常为历代文人所题咏。
作为典型的文人画家,黄宾虹创作的黄山图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回忆性的,寄托思乡情绪。一是为黄山写景传神的记叙性作品。这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为所画的是“家山”,较之其他名山大川题材的作品而言,此类黄山题材的记叙性作品,也具有强烈的画家个人色彩。还有一类黄山题材的作品,特点是作为笔墨载体,表达笔墨观点或是表达自己对古画的认知。《黄山松谷纪游》当属为黄山写景传神的记叙性作品。此画作于1953年,时黄宾虹九十岁。黄宾虹在八十九岁时,罹患白内障,双目近乎失明,至九十岁时始治愈。此后画风一新。此幅当是作于宾翁白内障治愈之后。
本幅构图取高远之势,整个画面气韵贯通,笔墨秀润而结构精严,诸种意象安排妥贴,重峦幽谷、密林陡壑,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气脉贯通,清妍秀润而意趣生动,繁密处不能容针、疏空处几可跑马,对于画面结构的调控和尺度的拿捏也恰到好处。画成后赠予“颂康先生”。1962年,著名中医叶熙春将此画转赠给了知名收藏家叶勃新,叶勃新在解放后任杭州市政府交际科科长,70年代任杭州饭店总经理,与国内著名画家交谊深厚。传至今日,当是流传有序。
黄宾虹 歙浦纪游
《歙浦纪游》作于1947年,时黄宾虹八十四岁。也是为黄山写景传神的记叙性作品。歙浦在今安徽省歙县东南,在新安江与练溪会合之处。从技法上来看,画家以水墨、小青绿技法并辅留白之法,描摹云岚、青山、古树,积墨、破墨、渍墨、铺水,在纸上任意纵横氤氲,笔墨攒簇、层层深厚,入眼皆是水墨淋漓,好一派活生生的自然胜景。画中树木、山石先用淡墨勾染,中锋出笔,再反复加皴擦,柔韧刚劲,显示出画家坚深的书法功底,线条之间施加形态各异的苔点,使色墨融于波磔的点线之中。山石、树木局部以石青、赭石提亮,呈现出“丹青隐墨,墨隐丹青”的效果。
黄宾虹 歙浦纪游局部
黄宾虹曾自言作一画须经数遍点染,其间或要隔数日甚至更久,令墨色沁入纸内,以求笔力沉着,墨色浑厚,观此作知其非虚言。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说董源、巨然的山水“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灿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此作亦有异曲同工之妙,笔墨交相辉映,气韵超然。与宾翁自题诗意契合无间:“灌木层阴下,青山云影开。澄江可消暑,随意放船来。”
黄宾虹 北高峰纪游
黄宾虹 爱山阳朔游
黄宾虹 宛陵纪游图
黄宾虹 蜀江纪游
-
上一篇: 张大壮画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