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 山水
在中国绘画史中,虽有画分四品之说,“逸品”“神品”“妙品”“能品”,但相对于谢赫的“六法”中的“气韵生动”而言,还只是一个在文化层面上对“韵”的要求。
吴昌硕 松堂校书
只有大气、正气、清气、雅气的文艺作品才能与时代精神相匹配,大气的作品令人精神振奋,延年益寿,事业昌盛;正气的作品令人有敬畏之心,积极向上;清气的作品令人心旷神怡,超然物外,雅气的作品令人有一种从画意到诗意的迁想。
元 倪瓒 渔庄秋霁图轴
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都有各自的悠久历史与高度,并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天才和经典作品。就我国目前而言,只是近代以来,由于一度的民族屈辱,造成了如今综合国力的相对落后。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中,始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压抑。其实,东西方文化根本上都有着不同的渊源和思考方式。西方艺术家强调以科学的理念来观察对象和表现对象。比如:讲究光线、透视和解剖结构等。
徐渭 花卉人物图册之二 纸本水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而中国文化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大文化的思考理念,强调“宇宙大人生、人生小宇宙”。早在六朝时期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中,就以“气韵生动”为第一。那么“气”是什么呢?“气”就是指精神状态。人讲究气质,音乐戏曲讲究气氛,而绘画作品讲究气息。因此,魏晋时期的大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了作品“传神”的最高要求。另外,比较西方绘画,中国画采取独特的“散点透视”观察方法,它使艺术家的观察更具相对大的空间与自由,以便表现个性。
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从人物画来讲,比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代表作《蒙娜丽莎》,从她的眼神中确实表现出一种女性含情脉脉的典雅美,令人陶醉、称绝。而在我国唐朝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里也有一群贵族女性,她同样表现女性优雅的美,但是这种美不同于西方,而是和画家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意蕴遥相呼应——可谓“一笑倾城,二笑倾国”,诗有多美,画就有多美。那种优雅的贵族女性的美绝不亚于《蒙娜丽莎》。而且,《簪花仕女图》要比《蒙娜丽莎》早了差不多700年的时间。还有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那种玩世不恭、嬉笑人间的神态都说明了这一点。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
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浙江博物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山水画来看,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用各种抽象的符号把全国的山水很典型地描绘出来了。比如说,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绘的是北方的山水,就是在关中、太行山一带。到了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也把南方的山用中国画独有的抽象符号表现出来。但我们看看西方,到现在我还没看到哪幅风景名作是完整表现阿尔卑斯山的。还比如静物,欧洲的夏尔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但是我们做一下比较,元代王渊的《桃竹集禽图》,元代任仁发的《春水浮凫图》,包括近代齐白石画的虾,张大壮先生画的带鱼、明虾,都要比夏尔丹的来得鲜活、生动。就雕塑而言,中国四川的乐山大佛,把近百米高的整座山庄严塑造为一尊佛,而不失结构形象,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又比如陕西咸阳茂陵旁的霍去病墓前一组石刻,简赅生动的抽象形象,比起当今的现代雕塑更显得神奇。
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
如何对待中国画的传统与经典,具体到操作层面上,我觉得画家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艺术态度,其二,在创作阶段,又要以感性的思考方式和饱满的热情进入创作状态,这样的作品才能够得“气”,才能够“气韵生动”。
清 八大山人 荷花图
清 八大山人 奉和李右相中书壁画山水诗
“气”靠养,怎么养?孟子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养浩然之气”。这就是传统中国画家所要求的画外功夫。从学习的角度说,正如前面所言,国画因为是大文化的思考方式,所以画家的文化修养一定要提高,这是非常根本的。另外,虽然东西方绘画有着不同的出发点,但是在形象上的不断补充,有时也不排除借鉴西方。
明 唐寅 观瀑图
-
上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