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不肯臣服于新王朝,便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他把悲愤情怀寄情于笔墨,《牡丹孔雀图》最能体现他的这种艺术倾向。
《牡丹孔雀图》
画面上方是一块残破的石壁,石壁的缝隙中长满了牡丹和竹叶,这些原本生长在地上的植物,从山崖缝隙间倒挂下来,给人一种乾坤颠倒般的感觉。
《牡丹孔雀图》局部
石壁下有一块石头,给人一种尖而不稳的感觉;石头上站着两只奇丑无比的孔雀,翻着标志性的白眼,其中一只尾巴上有三根参差不齐的翎毛。画面上题诗一首:
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1,《般若心经》
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2,《妙法莲华经》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3,《楞严经》
《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4,《心经》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5,《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经品,由于观世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经文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经品本。经文的原本,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品。
1,《般若心经》
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2,《妙法莲华经》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3,《楞严经》
《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4,《心经》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5,《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经品,由于观世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经文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经品本。经文的原本,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品
《牡丹孔雀图》局部
有人认为诗和画表达出朱耷在清朝统治下的一腔孤愤:所谓“三耳”,出自《孔丛子》中的“臧三耳”,臧是奴才,奴才有三只耳朵表示他的本性是逢迎拍马、唯命是从和告密他人。清代官员中,顶戴“三眼花翎”者为高官,画中孔雀尾巴上的“三眼花翎”是用来影射那奉承溜须的高官。
“坐二更”,更是直截了当地讽刺这群清代的官员。当时康熙下江南巡幸之时,这些奴才纷纷赶来接驾,本来皇上五更天才到,他们二更天便早早地候在那里了,所以叫“坐二更”。
《牡丹孔雀图》
整幅画的立意、构图、题诗和落款,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凄凉的心境,同时宣泄着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在诗、书、画一体上,又有新的突破,达到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空前水平。
-
上一篇: 清 石涛山水画作品集锦 高清 二
-
下一篇: 八大山人醉酒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