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 太古遗民《江山行旅图》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2-05-09 610 阅读
  • 举报

      《江山行旅图》卷为素笺本,水墨。纵40厘米,横449厘米。款署:“太古遗民。”上钤印一:“东皋。”现收藏于美国纳尔逊美术馆。图片影印于《宋画全集》、《美国两大美术馆所藏中国的绘画》,著录于《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十一、《石渠宝笈》初编、《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金元卷)。

      

    金 · 太古遗民《江山行旅图》

    《江山行旅图》 画心局部前曾有人把此图定为五代宋初画家孙之微所作,其根据由孙氏名号“太古”而来,如吴宽跋、《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四十一、《石渠宝笈》初编等均持此见,实则孙之微与此图毫不相干。孙之微,五代宋初画家,字太古,眉州彭山人(今属四川),一作眉阳人。晚居青城白候坝赵村。本田家子,通黄老之学,信道教,号华阳真人。曾从僧人令宗学画,工佛道、人物,尤长画水。用笔放逸,米芾评价其画云:“平淡而生动,虽清拔,笔皆不圜,学者莫及。”反观《江山行旅图》卷,画中为典型的北方山水景象,笔墨近于荆浩、关仝、范宽、李成、郭熙等,与传孙之微画迹及其文献记载均不相符。


      《江山行旅图》卷引首有文彭隶书“江山行旅”四字,拖尾有吴宽跋。收传印记有:“云林倪氏家藏”、“式古堂书画”、“卞令之鉴定”、“令之”、“仙客”等。近世曾经由香港陈仁涛收藏。杨仁恺先生定为金人所作。此画画艺精湛,保存完好,并且流传有绪,实为金代山水画的珍品。

      依据款署“太古遗民”推断,此图作者应为一位北宋遗民画家,他为躲避金廷的追查和征用,隐名埋姓,深居简出,不忘先祖,不愿成为女真人的臣民而甘当遗民。另根据“东皋”钤印判断,这位画家有可能籍贯为东皋(今山西河津),而从画面描绘的北方山川和风物景色来看也与此地域相近,也可能借此怀念前朝往事。

      

    金 · 太古遗民《江山行旅图》

    《江山行旅图》 画心局部历史上金代虽曾先后灭契丹、北宋,与南宋在政治上相对峙,但在书画上却呈现南北交辉的局面。金代主要继承北宋的书画传统,皇室的大力提倡促进了书画的繁荣。金代的山水画师承北宋范宽、郭熙诸大家,与董、巨的南方风格不同又与李、刘、马、夏面貌异趣,保持了极其浓郁的北方气息。


      《江山行旅图》卷非常典型地呈现出上述特点。此图场面阔大,气势恢宏,山脉连绵起伏,雄浑峻厚,从山脚到山巅主宾分明,山势有曲直、有开合、有分疆、有重叠。山间既有流泉飞瀑,也有江水湖泊,萧瑟清旷的树林中充溢着缥缈的云烟,不时穿插、点缀舟桥、屋宇、村落,它们均由小路相连、贯通,路人、村夫、渔夫往来其间,相映成趣,全景式的展现出一幅北方山水场景。

      

    金 · 太古遗民《江山行旅图》

    《江山行旅图》 画心局部此图用笔劲健刚硬,皴法质朴,略施渲淡,综合了“钉头皴”、“雨点皴”等皴法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表现出一种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气象,确有综合“三家山水”之感:关仝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强”,而这些特点令人想到了“三家山水”的渊源,即中国画史上遗民画家的先驱--荆浩。他是唐末后梁儒士出身的山水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一作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末战乱迭起,荆浩隐于太行山区的洪谷,取号洪谷子,以唐人自居,无视后梁统治,在《笔法记》中借老叟之口曾言:“水墨晕章,兴我唐代。"其山水画强调师法造化“搜妙创真”,注重对真山真水的深切感受,开创了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构图,奠定了北方山水画图式特征,影响了北宋山水画的整体面貌。而到了金代,有许多未入南宋的北宋画院画家在北方也仿效荆浩,过着遗民生活。由于他们出身艺匠,故多不见有著述,但他们的作品依旧保持着北方山水画派的基本遗风。现存国内外的十多件李郭画风佚名山水画,很可能就是他们的创作遗迹。从《江山行旅图》卷各方面因素来看,大致反映出此类画作的基本特点,甚至由此可以推想:“太古遗民”这位因种种原因需要隐晦自己姓名的生活在金代的北宋遗民画家把对故国的深初迫思、对先贤的无限敬仰、对现实的无言逃避和抗争、对坚守爱国忠宋的精袖和意志等等复杂的情感寄托、融注在这幅描绘北国风光的山水画中。我们已经从那“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的画面意境体味出了那一丝丝的哀怨、落寞、惆怅和笃定。


      本文摘自《中国书画》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积寅

      (请横屏观看手机)

      

    金 · 太古遗民《江山行旅图》


      

    金 · 太古遗民《江山行旅图》


      

    金 · 太古遗民《江山行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