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2-05-30 539 阅读
  • 举报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 清 华喦 自画像

    “笔砚写成七尺躯”源自清代画家华喦《自画像》中的题诗,原诗为“起坐捉笔砚,写我躯七尺”。不同于单纯记录主人公真实面容的肖像画,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家进行人物画创作,多以简约纯粹的人物形象表现画中意趣,主张体现人与景的呼应融合。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 清 禹之鼎 荞莱书画娱情图

    人物画,作为最早成熟的画科,在传统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不同于山水、花鸟画,早期人物画大多带有传神写照的要求、辅佐教化的意义和祭祀纪念的功能。唐宋元时期,人物画逐渐分科,肖像、仕女、道释、风俗、历史故事画等成为专门之学,名家圣手辈出。从绘画技巧上来说,无论造型图像的准确传神,还是用线赋色的考究把握,都已达到相当高度,可谓鼎盛。传统画史认为人物画在唐宋元盛极一时,随着文人画的兴起,至明清两代人物画逐渐呈现出衰落之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山水、花鸟画,更广泛地成为文人抒写胸中逸气的画科。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 明 陈洪绶 策杖图

    事实上,人物画在明清时期仍被不断图绘,并且形成了不同于前代的自身特色。明代人物画多延续宋元人物画传统。浙派的吴伟,吴门的唐寅、仇英,晚明变形主义画家陈洪绶等,皆如此。尤为难得的是,此时的人物画还将文人清雅之趣带入画作中。画面中传递出不同于前代的文人情趣,透射出文人清逸的美学追求。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 清 任颐 山春先生三十九岁小像

    明晚期至清中期,随着利玛窦、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以强调明暗关系、焦点透视为基础的海西画法。受到这一舶来画风的影响,清代人物画,尤其皇帝意志主导下的宫廷人物画,看重如镜取影般的写实描绘,强调立体逼真的视觉效果,与传统人物画法渐行渐远。直至晚清,由“海上三任”发展出的古朴稚拙、工写兼能的海派人物画,才将人物画重新拉回到文人追求的道路上。

    2017年8月在北京画院开幕的“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展览,由北京画院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将明清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人物画代表作汇聚一堂,并出版同名展览图录。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 清 黄慎 人物册之一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 清 佚名 阮元小像

    本次展览是针对传统人物画中的笔墨特性与情境表达二者关系这一问题展开的。按照不同画题,展览分四个板块进行呈现,分别是:“性耽贪玩泉与石——雅事”、“笔端刷却世间尘——写真”、“画中红袖今安在——蛾眉”和“色相分明各奇古——道释”。希望透过本次展览中的诸多精彩的明清人物画作,观者能够吸取传统书画的艺术养分,体味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当下中国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 明 吴伟 武陵春图(局部)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 清 周序 董小宛像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 明 张路 杂画图之列子、仙姑


    笔砚写成七尺躯:明清人物画的情与境


    ▕ 清 金农 佛像画

    我们站在21世纪回看中国传统人物画,需要清醒地认识中国人物画与西方人物画存在着根本的差别。一方面,中国人物画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画法体系,强调以线造型,以皴染表现层次结构;另一方面,中国人物画主张以简约纯粹的人物形象表现画中意趣,主张体现画中人与画中景的呼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