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闇花鸟画欣赏 ,雕青嵌绿,富丽绚烂,极美!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2-04-22 430 阅读
  • 举报
    于非闇(1889-1959),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闇,又号闲人、闻人、老非。近现代工笔花鸟画大家,书法习宋徽宗赵佶独特的“瘦金体”书法,是近代写“瘦金体”首屈一指的大师。

    光绪十五年(1889年)4月21日,于非闇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出生。于家祖籍本是山东蓬莱,大约在他四代之前移居北京。于父属内务府正白旗汉军,于母为满族人。1954年,于非闇改随母亲祖籍并正式登记为满族。


    ▲《梅雀争春》立轴

    辛亥革命那年,22岁的于非闇改回山东蓬莱原籍,开始向民间画师王润暄先生学画花鸟、草虫,并学习饲养昆虫及研制颜料之法。这位启蒙老师擅工笔花卉草虫,尤以画蝈蝈闻名于世,对于非闇终生的艺术样式都产生着影响。此后,于非闇曾广泛地涉猎过山水、花鸟,工笔、简笔,以半工半简、勾花点叶的花卉居多。
    于非闇曾在《自我介绍》一文中回忆:“我本来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学习些工笔花卉,五六年的光景,只学会了怎样调制颜色,怎么配合衬托,不过在那时,我对宋人的画,已有相当的认识。”加上母亲和妻子都是爱新觉罗氏宗室后裔,家中收藏的法帖书画、印谱拓片、笔墨纸砚十分丰富,于非闇受此熏染,之后研习书画,自然水到渠成。



    自1935年始,于非闇把艺术的重心移向了工笔,从内因讲,这是“由博及约”的艺术规律使然,也是艺术家“发现自己把握自己”的结果。此时的于非闇已是不惑之年,起步虽晚,成就却大,所绘工笔花鸟,雕青嵌绿、富丽绚彩,而白描的兰竹水仙也是清逸绝伦。到了20世纪40年代,于非闇的名声竟可与张大千同相辉映。



    ▲《朱竹翠鸟》立轴

    为了掌握物象特点,于非闇还养了不少花和鸟。他观察过鸽子,对鸽子的各式姿态了然于衷。一次,友乃求之作大幅的翔鸽图,他为之犯难。平日放鸽,只是仰观,从未俯视过鸽子如何飞翔。于是,他登上高高的城楼俯视鸽群起落,而后动笔描画。本无意于养鸽的于非闇,却意外成了专家,且著有专著,可惜被画名所掩盖。
    他还注重于师法自然,即便晚年名声日隆,仍时刻留意百卉虫鸟,以求精确。每逢公园牡丹盛开,或听闻某处菊花展览,一定要去仔细赏览,勾画底稿数幅留存。

    吴冠中曾言:“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因此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此现象自近代以来便成顽疾,这是多数画家止于进步的主要原因。于非闇中年学画,却能脱颖而出,是在于其画外功夫。




    ▲《草花蚱蜢》立轴,丙子(1936年)作

    于非闇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挣扎疾病,题《喜鹊柳树图》跋云:“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自后就自己的栽花养鸟的一些知识从事写生,兼汲取民间画法,但文入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深体会到生活是创作的泉源,浓妆艳抹、淡妆素服以及一切表现技巧均以此出也。”
    如此用功,值得晚辈从艺者学习。
    1959年7月3日,于非闇殁于北京,葬于京郊丰台。
    精到的笔法与艳丽的色彩并不冲突,
    这正是绘画大师的高明之处。
    是识别其作品的根本,
    与工笔画相得益彰,古意更浓!
    【于非闇工笔花鸟画 + 瘦金体】

    <p style="outline: 0px;max-width: 100%;color: rgb(34, 34, 34);font-family: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letter-spacing:="" 0.544px;white-space:="" normal;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margin-bottom:="" 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