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2-06-30 629 阅读
  • 举报

    日本在镰仓时代以后,珍藏了许多流入日本的宋元画。然而融入日本文化的并非宋元画的全部,而仅仅是日本人所喜好的那一部分。

    对此,米泽嘉圃先生在“日本宋元画”(《东洋美术Ⅰ》,朝日新闻社,1967年)中指出,在日本,"宋元画"和"明清画"是两个具有独特意义的词汇,它与通常中国和欧美学者在研究中国绘画史的时候所论述的"宋元画"和"明清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和欧美学者中的"宋元画"指宋代的绘画和文人山水盛行的元代绘画,包含两个时代和两种绘画形式。而日本的"宋元画"则专指传到日本、并为日本文化所受容的宋代和元代绘画。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传入日本的宋元画,大致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南宋的宫廷画家的作品,包括南宋院体画和承继此风的元代作品。本次“千年丹青展”展品中有李迪的《红白芙蓉图》和《雪中归牧图》,梁楷的《出山释迦图》、《雪景山水图》、《李白吟行图》和《六祖截竹图》,马远的《洞山渡水图》、传马远的《寒江独钓图》,马麟的《夕阳秋色图》,传宋汝志的《雏雀图》,继承了马远画风的元代孙君泽的《雪景山水图》,以及传孙君泽的《高士观眺图》等。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这些作品中,李迪、梁楷、马远、宋汝志等人的作品是南宋院体画中的传世杰作,直至今日仍备受世人推崇;梁楷和下文中将提到的牧溪、玉涧等画家的作品,在室町时代以后极受推崇,对此后的日本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代杭州的画家孙君泽在中国近乎于默默无名,但在日本却是声名远播的楼阁山水画家。


    元·孙君泽《高士观眺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第二部分为南宋、元代禅林及其周边相关题材的作品。本次展品中有牧溪的《远浦归帆图》、玉涧的《洞庭秋月图》、因陀罗的《寒山拾得图》和《四睡图》、传石恪的《二祖调心图》。

    其中,牧溪是蜀地出身的禅僧、无准师范的法嗣,其画被当时的中国文人视为“粗恶之作”而未能在本土流传下来,目前所见的作品仅留存于日本。牧溪和他的禅林及相关题材的作品,在日本的评价甚高,对日本室町时代以来的画家极有影响。


    南宋·牧溪《潇湘八景之远浦归帆》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第三部分是以宁波为中心的浙江一带的佛教画。这次展品中有金大受的《十六罗汉图》、陆信忠的《佛涅槃图》和《十王图》等。金大受、金处士、陆信忠、陆仲渊、普悦、赵璚、张思训、周季常、林庭珪等画师在浙江地区建立了作坊来开展绘画活动。

    这些民间画师因在中国的画史上没有记录而被遗忘,但日本的寺院中却保存了他们许多作品。由于宁波与南宋的京城杭州很近,因此他们也受到院体画的影响,有一些作品反映出如刘松年等画家的院体画风格;另外,作品中还能看出北宋以来传统水墨画法的影响。金大受和陆信忠等宁波佛教画传到日本后,大都被日本的画师所临摹,其影响不仅发生于日本的佛教绘画,而且波及到以后日本绘画的各个方面。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南宋·陆信忠《佛涅槃图》奈良国立博物馆藏

    将流传到日本的宋元画从内容上分为上述三大部分,是对留存在日本的宋元画作了综合调查研究、对现存文献资料进行了周密考证之后的结果。

    镰仓圆觉寺塔头(圆觉寺中的庙宇)佛日庵的财产目录《佛日庵公物目录》(贞治2年,宋景定四年,1263年)中记载了当时带到日本的宋元画。其中有作为“诸祖顶相”的偃溪自题和圆悟自题的作品,作为“应化散圣”大慧题跋的《布袋图》,兀庵普宁题跋的《六祖图》等。另有佛源题跋的牧溪《猿图》、虚堂题跋的《座禅猿图》等。

    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牧溪等人绘画的喜好。此外还有宋徽宗的《龙虎图》、李迪的《虎图》、赵干的《兰图》、徐正达的《芦雁图》、“十六罗汉”装潢盒、《五百罗汉图》、“十八罗汉图”装潢盒等院体画派的作品,以及宁波地区的佛教画等。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南宋·梁楷《六祖伐竹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与明朝建立了勘合贸易(即朝贡贸易)关系,从而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同时他收集了不少宋元画的佳作,这些佳作作为将军家族权威和财富的象征而备受珍重。

    义满的继承人、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一度中止了勘合贸易,直到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即位时才得以恢复。但是在幕府中,一直到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位时期,始终存在为将军鉴定、装裱、修复舶来品(中国文物),直至装饰到座敷(书院的客厅——译者注)的“同朋众”(同朋众,室町时代随侍在幕府将军身边才艺俱佳者的群体。其中身怀绝技者,往往被冠以“阿弥”雅号,如“能阿弥”——译者注),并成为一种制度。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南宋·梁楷《六祖撕经图》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能阿弥和相阿弥是“同朋众”中的杰出人物,在能阿弥撰述的《御物御画目录》中,就详尽地列入了当时日本传世宋元画中的上品之作。在目录中有:梁楷的《雪景山水图》和题有“出山释迦 胁山水 梁楷”的《出山释迦图》;四幅屏一组、并题有“山水 徽宗皇帝”的《四季山水图》(其中的“夏景”传胡直夫笔、“秋景”和“冬景”传徽宗笔);题有“八景 牧溪”的牧溪《潇湘八景图》;题有“八景 玉涧”的玉涧《潇湘八景图》等。

    这些宋画中的扛鼎之作至今依然享有极高的盛誉。足利义政晚年在京都东山上营建名为“东山殿”的山庄,专门珍藏包括宋元画在内的中国艺术品。后世将其珍藏称为“东山御物”,并予以高度关注。


    南宋·梁楷《出山释迦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御物御画目录》所记载的画家中,牧溪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为梁楷、玉涧、马远、夏珪、徽宗等人,此外还有马麟、李安忠、李迪、赵昌、孙君泽等院体画画家的名字。作为南宋禅林及周边题材的画家,有率翁、门无关等在中国失传的画家,同时有宁波佛教画师张恩恭、西金居士(金大受、金处士家)等。

    根据对现存作品的调查考证,可以认定它们不全是真迹,如李公麟、钱选、徐熙等作品,可能就是浙江地方职业画师所临摹的所谓"宋元画"。


    南宋·玉涧《潇湘八景之远浦归帆》德川美术馆藏

    相传能阿弥和相阿弥合著的《君台观左右帐记》,收录了以宋元时代为主约一百五十名画家,以及座敷装饰的示意图。书中清楚地记录了室町时代为止,日本国内传世的中国画,可能是参考了《图绘宝鉴》等著作,而对传世的中国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书中所记载的画家,以南宋院体画家、禅林周边画家以及宁波佛教画师为主,也有不少在中国没有记录的画家。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南宋·牧溪《潇湘八景之平沙落雁》出光美术馆藏

    然而鉴赏日本的宋元画时应该注意的是,这其中许多作品已不是中国画原有的面貌,而是为了迎合在座敷中观赏的需要而被重新装裱了的。

    例如,牧溪的“芙蓉图”、“柿图”、“栗图”(藏于京都大德寺)因善于巧用留白而闻名,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本是画卷的一部分,是在日本被裁剪后才成为画轴的。户田祯佑先生指出,台北故宫博物院以芙蓉、柿、栗等为题材的牧溪写生图卷与大德寺的内容相类似。牧溪的芙蓉图、柿图和栗图很可能是为了迎合品茗会的需要,而将画卷裁成了图轴(户田祯佑《围绕着传牧谿笔芙蓉图二三的考察》,《佛教艺术》79,1971年)。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南宋·牧溪《六柿图》京都龙光院藏

    牧溪大概不会想到他的画会这样被欣赏。这是为了在日本的座敷和茶室等空间里欣赏,而将原有的中国绘画变成了日本人喜欢的"唐绘"(唐代从中国输入的绘画,后来也泛指具有唐朝风格、与“大和绘”相对应的日本绘画——译者注)。

    本次展品钟如牧溪的《远浦归帆图》和玉涧的《洞庭秋月图》原本都是《潇湘八景图卷》中的一部分。牧溪和玉涧的《潇湘八景图卷》分别是按照足利义满、足利义政(根据《等伯画说》的记载也可能是足利义教)的指令,被裁剪后重新改装裱成八幅图轴的。还有,被认为“禅机图”断简的因陀罗的《寒山拾得图》和传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原本都是画卷。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五代·石恪《二祖调心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此外,原本在中国作为册页观赏的作品,流传到日本后,被改装成图轴的也有不少。例如李迪的《红白芙蓉图》和《雪中归牧图》,传宋汝志的《雏雀图》等,原本可能都是册页。

    将册页改装成图轴的最有意思的一例,要数马麟的《夕阳秋色图》轴。竖长形画面下部巧妙地运用留白,仅仅在边角上画了山水,上部的空间是题字,这是南宋院体山水画的一种典型布局,但有人指出其画心中央有拼接的痕迹,而上下两部分又恰好各是一张册页的大小。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南宋·马麟《夕阳秋色图》根津美术馆藏

    由此可见,该画原来可能是山水图和题诗组成的一对册页,也就是说原本可能是诗和画分开的两件作品。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在日本将画卷或大幅作品裁剪改装成小画面的画轴比较常见,但将小画面拼接成大的画面的事例并不多,其真相不明。

    此外,将中国绘画改装成为"唐绘"时,将本是单幅的绘画用同样的裱具重新装裱后形成一个组合来鉴赏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梁楷的《出山释迦图》和《雪景山水图》,本来都是独立的作品,但足利义满收藏后,即用同样的裱具将其改装成了三幅屏。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前文所提《君台观左右帐记》是具体举例说明如何装饰座敷的指南,而相国寺鹿苑院荫凉轩主的正式记录《荫凉轩日录》中,更是有一条在中国定制张挂在牧溪《水墨观音图》两侧、共四幅画作的记载(长享二年五月八日条目)。由此可见用一个系列的画轴装饰座敷的情况在当时的日本十分流行。

    同朋众的职责不仅包括书画和工艺品赏玩,还包括插花、品茗、闻香、连歌、能乐各个方面。足利义满喜好传入日本的高价的"唐物",而足利义政则钟爱品茗,青睐浸淫于茶汤境界中的那种质朴、简洁的风情——后来发展成为“恬静”文化。中国文化在日本经过发展、演变后所孕育出的美感已成为崭新的日本国风文化的基础,而许多东西被保留至今,可以认为这也是日本人接受并融合外来文化的一种方法。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南宋·牧溪《大德寺三轴》京都大德寺藏

    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之间流入日本的宋元画,如前文中所述并不是宋元画的全部,那么在这一时期里没有在日本流传的中国宋元绘画又是怎么样的呢?它们恰恰是中国绘画史中的主流,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北宋时代北方山水画系,另一部分是元代的文人画。

    北宋的北方山水画体系,一般而言在日本的视野之外。当时日本人所喜好是上文中所提到的以牧溪为代表的禅林及周边的水墨,以及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院体画,他们画中所追求的留白与北方山水画体系恰恰是鲜明的对比,很可能北方山水画的风格与当时日本人的喜好不符,而被拒之于门外。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元·罗稚川《雪汀游禽图》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具有李郭画风的罗稚川所作《雪汀幽禽图》能够在日本保留下来真是一个例外。此外,收集"五山"禅僧、廷臣的应制诗歌的《文明年中应制诗歌》(文明12年,1480年)中,把郭熙的《秋山平远图》作为诗歌的题目,实际上极有可能是他们并没有看到作品,而仅仅把它作为诗词的意境而已。罗稚川和郭熙都记载在了《君台观左右帐记》的画家名录中,无论如何这些都是非常少见的事例。

    至于郭熙的画风,在朝鲜与日本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同一时期以朝贡形式与明朝保持交往的朝鲜王朝,以安坚《梦游桃源图卷》(奈良天理图书馆藏)为首的绘画吸纳了郭熙的画风,并且成为朝鲜王朝前期山水画的主要特征。中国的宋元画,在日本和朝鲜这两个同属东亚地区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传播和融合的形式,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北宋·李成《读碑窠石图》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元代有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主义,而且北宋以来,以北方山水为主体的李成、郭熙派(李郭派)的山水在元代既被文人家、也被职业画家所运用和吸收而得到了广泛传播。从赵孟頫到元末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以文人的隐居生活为题材,描绘书斋山水。元末四大家的山水画随着明代吴派确立,渐渐成为受人尊重的文人画的典范。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元·倪瓒《秋林野兴图》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关于元代文人山水画未能流传日本的问题,也有种种说法。相传赴元的日本僧人曾经遇到过王蒙,但当时中国文人的交流"雅集"仅限于狭窄的圈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此外也有人认为,对于钟爱南宋绘画的日本人来说,新兴的文人画超越了他们的理解范围。但是室町时代应永年间(1394-1428年)在五山僧人之间流行的诗画轴和书斋图,与元代文人们以隐逸为主题的书斋山水图在形式上却有共同之处。关于这问题还有待于研究。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北宋·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这次展览中参展的日本藏的宋元画中传燕文贵的《江山楼观图卷》,传李成、王晓的《读碑窠石图》,传郭忠恕的《明皇避暑宫图》等都属于北方山水画体系。传王维的《伏生授经图卷》,传张僧繇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宫素然的《明妃出塞图卷》、郭畀的《枯槎幽篁图卷》等,也是与室町时代以来日本传统茶道趣味相左的作品。

    宋元绘画在日本的融入

    唐·王维《伏生授经图》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这些是大正(1912-1926年)到昭和(1926-1989年)时代初期传到日本的作品。说到宋元画在日本的传播,如果以镰仓到室町时代为主,并延续到江户时代作为第一期的话,那么第二期就是大正、昭和时代了。

    在京都的长尾雨上、内藤湖南、狩野君山,还有罗振玉等协助下,阿部房次郎、上野理一(有竹斋)、山本悌次郎(澄怀堂)等人为首的日本收藏家们终于抛开了对品茗会的兴趣爱好,转而以欣赏中国文人生活和趣味为目的开始收藏中国绘画了。

    ——摘自《千年丹青——细读中日藏唐宋元绘画珍品》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