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3-05-23 619 阅读
  • 举报

    《赵仪碑》又名《赵仪残碑》,于2000年6月出土于四川芦山县旧城,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碑阳文字漫漶不清,并有不少于三次重复刻文,最后一次刻文能辨者有“蜀郡属国”等大字。碑阴文字大多完好,如同新出。惜出土时发现该碑已被截为三段,砌于城墙。该碑碑文排列特殊,有列无行,书风厚重峻拔,结字随意,大小参差,一任自然。用笔已出现楷化痕迹,对研究东汉至魏晋书法、文字的嬗变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该碑碑文中有刻工的姓名,这是在汉代碑刻中较为少见的现象,说明东汉末年碑刻工匠的地位已受到人们的重视。

    《赵仪碑》书法风格方峻朴率,严整古穆,用笔以方为主,点画精密而流美,结字方整而典雅,章法上也是横无行、纵有列,字体之大小、长短参差错落,但字与字之间皆有一定留白,整体上显得疏落散逸,率意质朴,然以其文多讹字,当是不谙六书的民间书手所为,也正因为此,反而使该碑于平淡之中透露出一股自由不拘、潇洒随意的自然韵致。

    早在西汉时,雅安就有了青衣、严道、徙和牦牛四个县,青衣县就在今天的芦山域所。四县都属蜀郡,郡太守住在成都。公元106年至125年间,牦牛县发生叛乱,震撼了朝廷。后来叛乱被击败,朝廷亡羊补牢,在青衣县设置了蜀郡属国都尉,以加强这一带的管理。据碑文记载,赵仪便是蜀郡属国的一名都尉。他做官清正廉洁,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得民心。赵仪去世后,芦山的官吏和百姓感念他的好处,立碑纪念。然而,事情反反复复,纪念碑又遭到了一帮叛乱者破坏。公元208年,芦山地方官张河会同几个同僚,共同捐资,聘请石工刘盛,重新镌刻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赵仪碑 》。按碑上的说法,目的是为了给后人树立个榜样,让大家都来做好官。

    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第一块尺寸:112 * 53厘米

    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第二块尺寸:115 * 50厘米

    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第三块尺寸:115 * 53厘米

    【释文】汉故属国都尉楗为属国赵君,讳仪字台公。在官清亮,吏民谟念,为立碑颂。遭谢酉张除反,爰傅碑在泥涂。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廿日,癸酉,试守汉嘉长蜀郡临邛张河字起南。将主薄文坚、主记史邯伍、功曹□□,掾史许和、杨便、中部□度邑郭掾、卢馀、王贵等,以家钱雇饭石工刘盛复立,以示后贤。

    ::属国(shǔ guó)两汉为安置归附的匈奴、羌、夷等少数族而设的行政区划。大郡置边远县为属国,如置广汉北部都尉所治为广汉属国,置蜀郡西部都尉所治为蜀郡属国,置楗为南部都尉所治为楗为属国,置辽东西部都尉所治为辽东属国。小郡则属国置于本郡之内,不另标名称,如龟兹属国只作为上郡的一个县而存在;

    ::谟念(mó niàn)谟,谋也《尔雅·释诂》;此处指商议以纪念;

    ::反(fǎn)叛乱、谋反;

    ::爰傅(yuán fù)于是涂抹;

    ::掾史(yuàn shǐ)官名。汉以后中央及各州县皆置掾史,分曹治事。多由长官自行辟举;

    ::馀(yú)同“余”,用“余”意义可能混淆时,用“馀”以区分,多见古文;

    ::家钱(jiā qián)自家钱财;这里指大家自己募捐的钱;

    《赵仪碑》

    东汉 / 隶书

    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1】汉故属国都尉楗为属;颂遭谢酉张除反;汉嘉长蜀郡临邛

    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2】汉嘉长蜀郡临邛张;掾史许和杨便中部;盛复立,以示后贤

    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3】赵君讳仪;傅碑在泥

    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4】字台公在官;涂建安十三

    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5】河字起南将;度邑郭掾

    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6】功曹□□;饭石工刘

    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7】念为立碑;癸酉试守

    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8】亮吏民谟;十一月廿日

    东汉《赵仪碑》高清附释文

    【9】记史邯伍;以家钱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