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2-04-09 690 阅读
  • 举报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吴昌硕 桃宴酒坛图轴

      大师从这里出发

      鄣吴东溪边古树里的吴昌硕故居

      吴昌硕作为中国海派艺术的开拓者,是近现代最为重要的书画家、篆刻家之一,在艺术上是传统与现代交汇点上坐标式的代表人物,是承古开今的艺术大师。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吴昌硕出生在浙江省安吉县彰吴村,卒于1927年,终年84岁。吴昌硕一生名号颇多,初名俊、俊卿,后署名苍石、昌石、昌硕,别号很多,如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等等。他的篆刻、书法、绘画,具有强烈的个人艺术面貌,在中国书画史、篆刻史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吴昌硕 临散氏盘

      年轻时的吴昌硕对艺术创作自金石篆刻入手,整日与石为伴,早期广泛吸收借鉴战国古玺、汉印、封泥、陶文等古代文字,不蹈常规,后期多参石鼓文的结体和笔意,风格更为朴茂苍劲。他曾言:“余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在篆刻上,吴昌硕是公认的大师。对此,他也颇为自信:“我金石第一,书法第二,花卉第三,山水外行”。对《石鼓文》书法的毕生探索,成就了他的篆书艺术,并且在临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食古出新,形成自我面目。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吴昌硕 山水图

      吴昌硕与他的“朋友圈”

      1869年,26岁的吴昌硕首度赴杭州,求学诂经精舍,从名儒俞樾学习小学及辞章。俞樾(1821-1907),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德清人。

      俞樾于1868年出任诂经精舍山长,主掌精舍讲席达31年,其掌教强调“由训诂而名物、而义理,以通圣人之遗经”,“诂经精舍专课经义,即旁及词章,亦专收古体,不涉时趋”,故精舍以学术严谨而与专意科举的书院形成鲜明对比。吴昌硕在诂经精舍的治学经历,对他于金石学的理解和篆刻书法的探索具有重要影响。

      1872年,29岁的吴昌硕初次赴沪,结识了书画家高邕和其时海上画坛的领袖人物胡公寿。以印人起步的吴昌硕,在青年时代于湖州、杭州等地的游历中就开始了对金石碑版文字的研习,他曾于1875年寄寓湖州收藏家陆心源潜园,及至中年留居苏州,更借助印艺得以与一批江南学术、收藏圈中的显赫世家相交,其中如吴云,因藏有各种旧拓《兰亭序》二百多本,故名其室为“二百兰亭斋”。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吴昌硕 富贵吉祥

      吴昌硕曾于1875年寄寓湖州收藏家陆心源潜园,协助其整理文物,及至中年留居苏州更借助印艺得以与一批江南学术、收藏圈中的显赫世家相交。

      吴云(1811-1883),字少甫,号平斋,晚号退楼,湖州人,官至苏州知府。曾因藏有各种旧拓《兰亭序》二百多本,故名其室为“二百兰亭斋”。吴昌硕于1872年初游苏州时造访了这位乡前辈,1880年更曾坐馆吴云府中。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吴昌硕 真龙

      吴昌硕为吴云刻有“听枫山馆”等多方印,是时,吴云又请其为刻“师酉二敦之斋”两方及“平斋晚号退楼”、“第一江山作郡来”印。另多通信札,内容亦为嘱托刻印,吴云在印作完成前后提出了细致的意见与点评,有以自己辑录的《两壘轩彝器图释》相赠。信中种种,颇能体现吴云的古文字与印学思想,以及令吴昌硕一生铭感的知遇之恩。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吴昌硕 竹

      杨岘(1819-1896),字见山,又字季仇,号庸斋、藐翁、迟鸿轩主等,湖州人。1882年,吴昌硕以捐纳在苏州谋得一小吏之职,举家定居苏州,得与杨岘比邻,几次欲拜这位同乡前辈为师,杨岘回信以为师生之称未免落俗,提议不妨以兄弟相称,“师生尊而不亲,弟兄则尤亲矣”。

      在二人以兄弟定交的信函中,杨岘便以读书作文为例,劝勉吴昌硕“不必过事高古,惟古书不可不读,使知宇宙间原有高古文字”,这种以古为用的艺术观,与吴昌硕后来“古人为宾我为主”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杨岘对吴昌硕的影响还在其浪漫的诗人情性,散落在诸多的诗文往还,书画题跋之中,贯穿吴昌硕四五十岁间的艺事探索与人生走向。

      《行书质寿镜片》便是杨岘七十寿辰之日应吴昌硕之请而作,由吴昌硕珍藏。杨岘形象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精神强固”身心安康才是长寿的前提。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吴昌硕 依样

      任伯年(1840-1895),名颐,号小楼,浙江萧山人。与任伯年相识于1883年,任伯年从吴昌硕尚显稚嫩的画作中看到长年书法、篆刻磨练的笔墨功力,对他青眼有加。二人虽未定下师生名分,却从此成为至交。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任伯年为吴昌硕作蕉荫纳凉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

      任伯年曾为吴昌硕作过多幅肖像,包括《芜青亭长像》(1883年),《饥看天图》(1886年)、《棕阴纳凉图》(1887年)、《酸寒尉图》(1888年)。《蕉荫纳凉图》画上未署纪年,吴昌硕之孙吴长邺在年谱中将其列为1888年绘,另有一说谓此作于1892年。吴昌硕对此画极珍爱,任伯年去世后,他常睹画思人。

      1904年,他在画上写下了一首长诗,诗中感慨了自己并不顺遂的人生,并以雨打芭蕉的意境,传达了对故人的思念。此作曾被窃,令吴昌硕痛惜不已,1907年,它被吴昌硕的好友、词人郑文焯在上海发现,得以物归其主。郑氏题跋对画作的失而复得作了说明。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吴昌硕与王一亭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湖州人。1913年,在王震的盛邀下,吴昌硕搬入北山西路吉庆里923号。在成就艺术巅峰的晚年岁月,吴昌硕与王震成为了情同父子的忘年至交。

      王震曾自谓“四十后,与安吉吴先生论画敲诗无虚日”,除了艺术的切磋和砥砺,吴昌硕与王震的身影也频繁地出现于各种书画社团的雅集、展览、慈善赈灾活动中,“王画吴题”一时有“海上双璧”之誉。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任伯年墨竹、王震补绘吴昌硕小像轴,私人藏

      1914年,任伯年之女任霞检父亲遗作墨竹,由王震于其上补绘吴昌硕小像。吴昌硕于画上题跋谓“画中之竹,廿年前伯年先生所作,一亭王君为余画像其中,呼之欲出。一亭予友也,先生(任伯年)在师友之间也,道所在而缘亦随之”。这段题跋,加之王震自题中“回首师门”之语,成为了后来研究者关于三人亦师艺友关系的最好说明。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吴昌硕师友合影

      结识虞山诗人沈石友,以及潘祖荫、杨岘、任伯年,等等,自1880年代开始,到1912年正式定居上海,在近30年的时间里,吴昌硕在往来苏、沪的双城生活中度过了他的壮年时代。1913年,在王震的盛邀下,吴昌硕搬入北山西路吉庆里923号。在成就艺术巅峰的晚年岁月,吴昌硕与王震成为了情同父子的忘年至交。除此,他还与学识宏博,并以融合碑帖的行草书开一代宗风的沈曾植颇多艺文往还,与时称词坛宗匠的朱祖谋,诗、书兼备的郑孝胥更为密友,另与陈三立、曾熙、李瑞清等也多有交集。他们的诗文唱和、印篆题跋、书画酬答和往来书札,承载着彼此间的契合提挈与相互砥砺,也折射出晚清至民国这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社会、艺术思潮的传承与新变。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吴昌硕 松梅图

      40岁后才开始学画的吴昌硕,酷爱画花。他将梅花画得像酒盅那样大,引来了别人的嘲笑。但他不以为耻,反而将画笔伸得更广了。于是我们看到了《桃宴酒坛图轴》中饱满的寿桃、《花卉图轴》里清丽的水仙、《珍果图卷》上晶莹的荔枝和《花果图册》中火红的柿子。及至晚年,吴昌硕更以开放的心态活跃于各种诗会、印社、书画团体,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逐步拓展自己的艺术影响力,确立起艺苑领袖的地位。

      吴昌硕以“诗书画印四绝”著称。其中在故宫博物院展出陈列的绘画小品《花卉蔬果卷》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吴昌硕“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特色。作品在每一个主体物旁边都附有长题,不仅仅体现了吴昌硕的书法造诣,更是在画面的布局章法中起到了调节作用。《珍果图卷》中的闲情雅趣则让观者看到了热爱生活的吴昌硕。画中的荔枝、桃子、西瓜、倭瓜旁都用长题记录了详细的“食用指南”,如倭瓜旁的题字:“倭瓜剖之中空,实鸡肉烂煮,味与河豚并隽……”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吴昌硕 菊花

      吴昌硕的画着色极其讲究,打破古人窠臼,使用复色画法,大红大绿,重赭重青,喜欢在冲突中取得协调,通过微妙的色彩变化,整幅画面既鲜艳厚重又得斑驳苍浑的古趣。他的着色方法在传统基础上,汲取了民间绘画的着色特点,渐成雅俗共赏之风。正如祝勇在其新作《本来的颜色》中所讲的,五彩缤纷、大红大绿,这显然属于中国民间的色彩谱系,与清雅深邃、富于哲学色彩的文人画泾渭分明。当宋代的玉骨冰心、简古淡泊的艺术风格,引领着中国画脱离了形似阶段,走向静穆深远。在文人画山穷水尽之际,现世的审美在吴昌硕的手中焕发出五彩缤纷的生机,又见柳暗花明,其身后追随者络绎不绝,便有了齐白石的“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门下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吴昌硕作品欣赏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


      

    走进大师吴昌硕的艺术世界(高清5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