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第一果——枇杷
枇杷是我国传统名果,栽培历史悠久。东晋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中有“汉武帝初修上林苑,有枇杷十株”的记载。司马相如《上林赋》云:“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樵柿,亭奈厚朴。”宋代梅尧臣《依韵和行之枇杷》:“五月枇杷黄似橘,谁思荔枝同此时。嘉名已著上林赋,却恨红梅未有诗。”
历代书画中枇杷的名迹不在少数,如宋代赵佶《枇杷山鸟图》、林椿《枇杷山鸟图》,明代沈周尤爱枇杷,不仅画了多幅枇杷画作传世,画幅上时常还有诗作自题,如《卧游图册》第七开即有题诗:“弹质圆充饤,蜜津凉沁唇。黄金作服食,天亦寿吴人。”
宋徽宗的传世作品有二十余件,大多为花鸟,他的花鸟画有两种风格,一为清淡水墨,一为鲜艳浓丽。
《枇杷山鸟图》属清淡水墨一种,扇面中的枇杷以折枝的形式表现,使得累累的果实和繁茂的枝叶变得更为突出。左下方,一只山雀在枝头栖息,翘首回望翩翩起舞的凤蝶,神情警惕而生动。整幅作品没有工笔画勾线的痕迹,纯用水墨勾染,却更显现出灵动的意境。
宋 林椿 枇杷山鸟图页
26.9×27.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林椿《枇杷山鸟图》描绘的是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一只绣眼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十分生动有趣。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
《枇杷山鸟图》中绣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晕染,随后以工细而不板滞的小笔触根根刻画,表现出鸟儿背羽坚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枇杷果以土黄色线勾轮廓,继而填入金黄色,最后以赭色绘脐,三种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从而展现岀枇杷果成熟期的丰满甜美。枇杷叶用笔致工整细腻的重彩法表现,不仅如实地刻画岀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自然形貌,且将叶面被虫儿叮咬的残损痕迹亦勾描晕染得一丝不苟。稳健扎实的写实功底,是南宋画家的集体特色。正因为下足了写实工夫,林椿的花鸟果品,件件栩栩如生。
明 沈周 画枇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枇杷图轴
133×36.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弹质圆充飣,蜜津凉沁唇。”枇杷入口的滋味,在沈周的笔下如此诱人。
明 周之冕 枇杷珍禽
71.4×30.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红了樱桃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见樱桃也是古人熟悉的水果,其鲜红的外表与甜美多汁的果实深受古今人们的喜爱。唐宋诗人还用“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来形容女子的风姿。
南宋 佚名 樱桃黄鹂图 12.1×26.1cm 上海博物馆藏
《 樱桃黄鹂图》无款,但画上有杨皇后题名,为南宋院画。此画描绘了两只黄鹂立于一斜枝樱桃之上,构图疏密有致,勾勒精细,是宋人折枝花的常见画法。画中樱桃正熟,禽鸟顾盼,一派初夏光景。
南宋 马世昌 樱桃黄雀图
27×25.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恽寿平 《花鸟草虫图》 之一
明代沈周的《东庄图》里,一条蜿蜒的铺石小径两旁种着数棵樱桃,樱红叶绿,通向江南文人心中的理想之境。
明 沈周《东庄图》之《朱樱径》 南京博物院藏
作为从西方来到中国的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具备独特的中西绘画技巧,其所绘樱桃挂满枝头,花朵与果实共同盛开,笔致工整、画面写实,展现出可爱玲珑的红樱桃。
清 郎世宁 仙萼长春图册——樱桃图
新笋冒尖儿
竹笋一年四季有,但春笋与冬笋的味道最佳。中国人食笋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经·大雅·韩奕》中就有“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的句子。讲的是显父为韩侯饯行,宴席上的蔬菜有竹笋,有鲜嫩的蒲菜。历代文人画笋、咏笋的作品也不少。
唐 怀素 苦笋帖
25.1.3×12cm 上海博物馆藏
《苦笋帖》共两行十四字。释文“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帖上书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
清 恽寿平《花果蔬菜册页》之一 天津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蔬笋写生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钱选(传) 笋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
上一篇: 恽寿平:花卉图册
-
下一篇: 青年石涛6年倾力之作:小乘客山水人物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