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禅画中的风虎云龙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2-06-03 863 阅读
  • 举报

      南宋禅画以兽畜为主体的题材主要有龙、虎、猿、牧牛四类。其中龙、虎、猿有的单独成幅,也有的龙虎、猿鹤、猿鹭组合成对幅;牧牛图有单幅与多幅组合,以童子牧牛为主。兽畜题材类型固定,具有独特的禅门风貌。

      

    南宋禅画中的风虎云龙


      牧溪 龙虎图 京都大德寺藏

      禅画中的龙虎图

      1、龙首

      南宋禅画龙虎主题作品多传为法常所作。法常是由蜀入浙的禅僧,龙水画风很可能远承孙位与传古。唐末画家孙位善画水墨龙水,五代黄筌画龙水、宋初孙知微画水皆师法孙位。孙位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后入蜀地(今四川),居于成都,其与禅僧多有往来,在禅寺曾留下龙水作品,对五代四川地区的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另有五代入宋禅僧传古,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画龙水闻名,弟子德饶、无染、岳阇黎传承其法,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赞曰:“画龙唯五代四明僧传古大师,其名最著。”可知传古龙图在禅门内外皆受认可。

      

    南宋禅画中的风虎云龙


      牧溪 龙图 根津美术馆藏

      南宋至元初,禅门画龙常作龙首或龙半体,据传智融于浙东庆元雪窦山画龙头半体,用于祷旱;杭州西湖一带画僧法常所传龙图尺幅较大,常绘龙头自上悬垂而下,半体没于画外云间;径山元叟行端禅师曾题《龙头图》曰:“头角峥嵘,非怀握所玩。风朝雨夕,宜常宣吾佛无上神咒,以呵护之。霹雳一声,恐擘天飞去也。”早在三国时期,吴兴(今浙江湖州)曹不兴作龙头图,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载:“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成。”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亦有近似表述,“龙”则易为“龙头”,并附录曹不兴“杂纸画《龙虎图》”“《龙头》”。又有元汤垕《画鉴》记曰:“唐画龙图,在浙东钱氏家,绢十二幅作一帧,其高下称是。中心画一龙头一左臂,云气腾涌,墨痕为臂大,笔迹圆劲,沉着如印,一鳞如二尺盘大,不知当时用何笔如此峻利。上有吴越钱王大书曰‘感应祈雨神龙’,并书事迹。旧题作吴道子,要知是唐人无疑也。”由以上画迹可知,水墨龙头图一直在浙江一带流传,且以大幅画作居多。郭若虚曾论画龙体法:“所谓上飞于天,晦隔层云,下归于泉,深入无底,人不可得而见也。”南宋禅画龙头显现、龙身隐迹,亦喻不显露处深不可测,此与禅门半身祖师、掩面寒山、四睡合眠等形象画意相通。

      

    南宋禅画中的风虎云龙


      南宋 陈容 九龍圖卷(局部)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此外,南宋画家陈容也以画龙闻名。陈容,字公储,号所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善用泼墨,多有画跋,其《龙图》与法常《虎图》曾在日本被组合成对幅。《图绘宝鉴》记载陈容画龙“或全体,或一臂一首,隐约而不可名状”,《画继补遗》卷上又称其“罕作具体,多写龙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传为陈容所作的两幅龙头图,可见水墨龙头画法在南宋时期较为盛行,且并不局限于禅门。元揭傒斯《揭文安公全集》卷五载其曾为寅上人题陈容《双龙图》,夏文彦《图绘宝鉴补遗·元》载“僧维翰,字古清,江右人,画龙学所翁”,证明陈容墨龙在元代禅林流传。法常、陈容均善水墨云龙,形貌相近,情状有别。法常画龙气息沉穆,笔墨浑然,神态安然若思;而陈容画龙墨色深沉,神情凌厉,凶猛奇诡。六祖慧能借龙能兴致喻本性自有般若之智,云:“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禅门画龙或取意祈祷、护守、见性、颂德,故与常人画龙有别。

      

    南宋禅画中的风虎云龙


      虎图 (传) 南宋 牧溪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2、立虎

      南宋传世禅画虎图,除了丰干像之行虎、四睡图之卧虎,以及偶尔出现的单幅下山虎,其余皆为或直立或拱立的立虎形象。四睡图卧虎睡态酣然,面短且浑圆,驯服温和,画法带有浓厚的装饰意味;而立虎描画写实,精神抖擞,极具威慑力。法常传有多幅单幅虎图及与龙图组成对幅的虎图,与其他作品相比,造型与笔墨不算突出,但气势凛然,令人动容。法常《龙虎图》对幅背景均以阔笔扫出风云激荡的场面,龙虎作为画面主体神色端严、正气刚劲。另有僧人毒峰亦善画虎,传有虎图一幅,形态与法常虎图相近,只是描画板硬,稍显生气不足。

      

    南宋禅画中的风虎云龙


      元 四睡图(局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历来文人画家、宫廷画师少有专事画虎者,画虎名家多出自民间,五代宋初包贵、包鼎父子以及北宋赵邈卓都是民间画虎代表。包氏虎在当世虽负盛名,但被认为“气俗而野”,拒收于《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评之:“子孙袭而学者甚众,虽非类犬,然终不能践贵、鼎之阈矣。”但是喜爱禅僧墨画的南宋文人楼钥曾作《题家藏二画·一虎》,其中有包氏画虎过程的描写:“吾闻宣城包,今古称独步,投老笔愈精,利牙爪可怖。方其欲画时,闭户张绢素,磨墨备丹彩,饮酒至斗许。”南宋居简禅师《北涧诗集》也录有赞《包氏卧虎图》:“猿臂将军死弗侯,发机百中巧无酬;不逢肉醉眠山路,饮羽空嗟老石头。”可见南宋禅门并不排斥气息粗朴的民间虎。

      另一位画虎名家是赵邈卓(龊),画史载其“亡其名,朴野不事修饰,故人以邈龊称”“轻财好施,尤嗜酒歌”“善画虎,多气韵,具形似”“非世俗尝见”。画迹被收录于《宣和画谱》,画作被北宋御府收藏,并给予高度评价,称画虎“善形似而气韵俱妙,能使近是而有生意者,唯邈龊一人而已”。《图画见闻志》载其“有《伏崖》《啸风》《舐掌》等虎传于世。”再者《宋朝名画评》形容其所画二虎,一“伏崖高视”、一“当风舐掌”。赵邈卓画迹与虎图样式被北宋画史反复传载,可见其艺术水准在当世广被认可。法常传世虎图也无外乎伏崖、舐掌两类,多数虎图立于崖上,正视前方,略带俯视,当作“伏崖高视”,还有的虎图侧面舐掌,背后阔笔表示疾风吹过的墨面,符合“当风舐掌”,这说明南宋禅门虎图形态源自于民间。

      

    南宋禅画中的风虎云龙


      《龙虎对轴》之《虎图轴》 南宋 法常 绢本水墨淡彩 纵147.8厘米,横94厘米 京都大德寺藏

      3、风虎云龙

      南宋禅画传世虎图与龙图多组成对幅,如日本大德寺藏两组法常《龙虎对轴》,均分别题有“虎啸而风烈”“龙兴而致云”。款题源自《周易·乾·文言》:“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指的是同类相应相合,有德之人感通天下。南宋禅师语录经常出现“云从龙,风从虎”“风虎云龙”类词句,“云从龙,风从虎”作为上堂说法(祝圣、圣节满散、天基节、端午、冬至等)、小参、偈颂所用,“风虎云龙”时作为偈颂、画赞所用。

      

    南宋禅画中的风虎云龙


      《龙虎对轴》之《龙图轴》 南宋 法常 绢本水墨淡彩 纵147.8厘米,横94厘米 京都大德寺藏

      龙虎相对的描绘还常见于唐宋时期道观壁画与雕塑,表现道教龙虎二君,行驱邪、镇守之职。如唐代画家杨廷光画《龙虎君》于西京开元观西廊院天尊殿前壁,五代宋初石恪画《左右龙虎君》于成都天庆观仙游阁下,淳化(990-994)末年蜀人童仁益亦画《龙虎君》于观前两壁,宋初孙知微画《龙虎二君》于蜀中青城山长生观殿外二壁,南宋曹勋记载天台一带有龙虎君塑于桐柏观。而传统佛教艺术则鲜有单独的龙虎组合,禅画龙虎左右相对的形式或是受到了唐宋时期道教艺术的影响。再者,据《宣和画谱》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善以书法入画,曾作《风虎云龙图》,宋人称之“有霸者之略,异于常画”。无论是镇守驱邪的道家龙虎,还是喻本性般若之智的禅画龙虎,抑或是有霸者之略的皇家龙虎,其形貌或各有不同,但肃穆威慑的气势是龙虎组合的统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