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达山水册:水墨疏淡,皴法松秀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2-08-04 588 阅读
  • 举报

    董邦达,清代官员、书画家。字孚存、争存,号东山、非闻,浙江富阳人。好书、画,篆、隶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其风格在娄东、虞山派之间。与董源、董其昌并称"三董"。

    董邦达山水册:水墨疏淡,皴法松秀

    董邦达山水册:水墨疏淡,皴法松秀

    董邦达 《山水册页》

    此册纸本水墨《山水》,系董邦达晚年作品,推蓬式八开十六页,单数页为乾隆行书题诗,偶数页为董邦达山水画,隶书题图。每页纵一五 • 一厘米,横二三 • 二厘米。

    董邦达山水册:水墨疏淡,皴法松秀

    第一幅“天际轻帆”,宽阔的大江两岸山峦迭障,云淡天高,江水烟波浩渺,万里奔腾,一泻千里。港湾内停泊了许多桅杆高低不一的船只,远处天际间一前一后的两只扬帆行驶的快船,耀入眼帘,平坦的大路通向半山中的庙宇别墅。令人想起“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气势。

    董邦达山水册:水墨疏淡,皴法松秀

    第二幅“荻洲放艇”,画面山石嶙峋,古木参天,湖边荻花、芦苇迎风摇曳,一叶扁舟荡漾湖面,舟上老翁稳坐船头,似在垂钓,船蓬内尚可居处休息,很是怡然自得的悠闲生活。在乾隆题诗中有“恐妨人识志和流”一句,张志和乃船中钓者。张志和,本名龟龄,号玄真子,唐肃宗时任翰林,赐名志和,坐事被贬后,不再做官,逍遥江湖,潜心玄学。无论寒暑穿着粗布大袍,常在河边湖岸用无饵渔竿垂钓,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董邦达山水册:水墨疏淡,皴法松秀

    第三幅“林坞幽居”,画面山水交溶,森林掩映,溪流绕村而过,大自然给予人的居住条件,在这里都能得到,又是一处隐逸者的好居处。南齐文学家孔稚珪(四四七 - 五○一年),写有骈文《北山移文》,以钟山草堂神灵的口气,贬斥以周子为代表假隐逸,而醉心官场利禄的社会名流。北山即南京钟山,周子是一位学问渊博,精通黄老之学的士人,在此修建“草堂”隐居。时光荏苒,周子弃草堂不居,入朝为官去了。因此,周子受到神灵的谴责。“北山那虑有移文”,即此意矣。

    董邦达山水册:水墨疏淡,皴法松秀

    第四幅“水亭清旷”,画面远山近石突兀,松柏苍翠,古柳低垂,水面宽阔,波浪不兴,远处湖岸舟楫隐约,恰似“野渡无人舟自横”,整个画面既无村舍,也无房屋。宽阔的平阜,只有简约的四柱亭,玉立其间,显然是供行人过客休憩的场所。不由人想起,宋代画家范宽所绘《溪山行旅图》中的马队过客,他们要是旅行中有这样一处歇脚的亭子是多么惬意的事。

    董邦达山水册:水墨疏淡,皴法松秀

    第五幅“溪迴村静”,画面山峦险峻,小溪自山涧荡漾而来,山脚下农舍连绵,沿溪道路直通村庄,村庄房舍粼次栉比,街道宽阔,为森林环抱。溪流右岸高台上四柱茅亭显得特别耀眼。乾隆题诗谓之杜甫草堂。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于唐干元二年(七五九年)流寓成都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旁营建居室。后人称之为“少陵草堂”、“工部草堂”,或“杜甫草堂”。他此居住了近四年光景,写有不少不朽诗篇,其中《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后者就是写他的居所草堂屋顶为秋风刮破,茅草或被抛沉江底,或挂树梢,或被顽童抱走,而自己却无力制止的无奈,以及失去居所的愤懑。进而,为“天下寒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

    董邦达山水册:水墨疏淡,皴法松秀

    第六幅“柳桥晚舣”,描绘山村晚景。夕阳西下时分,山村水域宽阔,山势陡峻,河流沿山涧奔流而来,村舍旁,石拱桥跨河而立。画面下方柳树、松柏成行,河水在这里被分隔出一股支流,支流上矗立一座独木桥。桥旁是一座渡口码头,三只单桅船,一字停靠在柳岸。夕阳馀辉映衬下的山乡,显得特别安谧宁静。

    董邦达山水册:水墨疏淡,皴法松秀

    第七幅“悬流淙玉”,描绘山村因有高山瀑布奔流直下,给寂静山村带来的喧闹。刀劈斧砍的山势,让人敬畏,奔流直泻的瀑布,让人惊叹。忽然眼睛一亮,这不就是令人神往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景致展现在眼前了吗!一条白练腾空而下,溅起巨大的水花,发出振聋发聩的咆哮,本身就是一曲万人合唱的乐章,大自然的威力凸显无馀。

    董邦达山水册:水墨疏淡,皴法松秀

    第八幅“松岩拂籁”,山峦重迭,古松古柏盘桓岩间,一泓湖水静谧无声,岸边芦苇随风摇曳,四柱古亭佇立岸上,这一切都显得异常寂静。真是“万牛此都寂,但馀庙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