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李公麟最重要的传世名迹,这幅流传有序的作品从离开清宫流入日本,便消失在世间,直至百年后才在2019年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中重新面世。
北宋 李公麟 五马图 29.3×225cm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画卷的内容非常简单,仅有五匹骏马,右侧各侍一圉夫,但每一匹马都神采非凡,前四匹更配有黄庭坚书风劲健的题跋,记录骏马的来历:
李公麟《五马图》第一马
卷首第一马,名「凤头骢」——
青白杂色,纹若龙鳞,西域古国于阗进贡,八岁,高五尺四寸,合167公分;圉夫胡人装扮,双手揣袖,右足微磴。
黄庭坚跋曰:
“右一匹,元祐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左骐骥院收于阗国到进凤头骢,八岁,五尺四寸。”
凤头骢,西域贡马,位列五马第一,身形也最为高大。它保持了唐马勇武壮硕的体格,视之魄力十足;画的用笔隽逸流畅,尤其是马匹背部的曲线,绵劲优雅、一气呵成,以单线表现出结构、动态与体势,古今无人出其右。
马鬃与马尾同样极见功力,飘逸而能有序、潇洒不失法度;四蹄则用墨最重,线条梗涩如同箭羽,体现出李公麟以白描便可状摹世间万物的高超技艺。
李公麟《五马图》第二马
展卷第二马,名「锦膊騘」——
青海吐蕃首领董毡进贡,八岁,高四尺六寸,合143公分;马身微黄,鬃如落雪,面有白章,肩上一块花斑,状如展翼,所以被称为“鹰膀”,四足关节也有斑纹;圉夫吐蕃装扮,头戴毡帽、身材高挑。
跋曰:
“右一匹,元祐元年四月初三日左骐骥院收董毡进到锦膊騘,八岁四尺六寸。”
锦膊騘同样拥有迷人的背部曲线,较之前骑更加温润柔美。它的体格较小,但依然具备唐马主要品种——中亚马的特征,身形圆润而饱满。它的毛色特征繁多,马首、肩颈、四足、鬃尾都富变化,被画家以留白、分染、敷染、皴擦等不同技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公麟《五马图》第三马
第三马,「好头赤」——
通体赤色,气宇轩昂,由掌管马匹的群牧司天驷监挑选呈进,九岁,身高四尺六寸,合143公分;圉夫高鼻卷须,眼窝深陷,样貌似乎来自中亚,头戴幞巾,束衣跣足,一手引缰绳、一手持刷洗骏马的毛刷。
跋曰:
“右一匹,元祐二年十二月廿三日于左天驷监拣中秦马好头赤,九岁,四尺六寸。”
宋马的主要血统依然来自中亚与蒙古,又有来自西南、川藏地区的马种被引入融合,身形由壮硕转为矫健,始见“骏骨”。因此,好头赤的线条与前两匹骏马略有不同,笔法更见沉着,转折尤其有力。
好头赤的神态亦值得一提,据记载,这是一幅以“呈贡骏马”立意之作,画中的五马俱为各地征贡。北宋受地理限制,无法像唐代那样,建立辽阔的皇家马场,任御马驰骋,贡马从此只有此生屈居塞迫的马厩,所以流露复杂的表情,似乎凝神思忖自己从此的命运,传递出丰富的人性,令观者唏嘘。
李公麟《五马图》第四马
第四马,「照夜白」——
马身纯白,由吐蕃首领温溪心进贡。
跋曰:
“元祐三年闰月十九日,温溪心进照夜白。”
照夜白,源于前文唐玄宗的爱马,它的题跋,格式与前马不同,笔意也有别,但无论书法还是画迹,都使人难以看出破绽,不得不承认它真迹的身份。
这一节中,圉夫第一次由汉人担任,手持绛红的缰绳。骏马通体只用线条表现,笔法亦精彩绝伦,马尾上半部分齐整、下半部分纷乱,喻示画家卓越的控制力;四蹄墨色深浅分明,仿佛蹄面反光,增添白马如雪般的明净。
李公麟《五马图》第五马
第五马,「满川花」——无题识。
在画卷的第五马旁,没有留下黄庭坚跋,马的名字来源于卷后北宋文人曾纡的记载:
一日,曾纡赴京师,在酺池寺会访黄庭坚,后者正为好友笺题李公麟《天马图》,其间提起一件奇事——李公麟在画中画下名为满川花的御马,画完御马便死去,谓之以笔墨摄神骏精魄——“画杀”满川花。
多年之后,黄庭坚已不在人世,曾纡在嘉兴真如寺泛舟,又见友人取出此卷《五马图》,正是当年所见,开卷错愕,抚事念往,所以留下题跋为记。
李公麟《五马图》卷后黄庭坚跋文:“余尝评伯时人物,似南朝诸谢中有边幅者,然朝中士大夫多叹息伯时久当在台阁,仅为书画所累。余告之曰:伯时丘壑中人,暂热之声名,傥来之轩冕,殊不汲汲也。此马驵骏,颇似吾友张文潜笔力,瞿昙所谓识鞭影者也。黄鲁直书。”
《五马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画技的登峰造极。画中仅仅凭借线条与极少晕染,便体现出骏马的全貌,无论结构还是动态,都融汇于流畅飘逸的墨线中,通过线的虚实、粗细表现马的骨骼与肌肉;又以转折、绵延表现关节与鬃毛的质感。
《五马图》不仅描绘出马的外表,更传递出马的神韵。它源于笔墨形成的“逸格”——画面元素极单纯所带来的审美格调——每一根线条都不可增减、不可挪动位置,仿若天成;也源于神貌中流露出的深刻人性,使人仿佛穿越时空,直面五匹神骏。
李公麟《五马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