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沈周 庐山高图
古今中外的画家都卖画。
欧洲的画家很少在乎体制身份。自由职业者居多,能与教会签订合同,进行创作的画家,靠的是实力。能给贵族和官员们画肖像的画家,也靠真实的水平和影响力。
中国的画家与欧洲相比,完全不同。差别表现在哪里呢?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画家格外迷恋体制身份,至今如此。
在明代,有画家靠卖画为生,也有不靠卖画为生。比如: 画院画家和官员画家。画院画家是职业画家,官员稍显复杂,有业余画画的,也有以画画为主的。
中国画家不论职业的还是业余的,其作品都愿意交易。卖画是交易,以画作为馈赠礼品,换取其他利益,其实质还是交易。
董其昌 《青卞图轴》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明代的画家是怎样卖画呢?那时画家卖画有这样几种形式:
1.委托和书信
先由买画人写信给画家,希望购买什么内容的作品在信函提出来。画家如果同意也回信。有趣的是购买画的一方这封信的写法,往往决定了画家同意与否。
买画者对画家的画风应该了解,要在信里面赞美画家。说好听的话,夸得画家比较舒服,这样容易成交。
不过奉承画家也有风险。比如,说得不到位或者夸得过分,都有可能让画家不高兴,无法成交。
明代画家在卖画的问题上,表现出个性鲜明,自尊自大者并不少见。买家如果真想得到某画家的作品,投其所好是必须的。写好这封信就显得至关重要。
当时,有专门为求购书画,写信的写作范本、指南一类的书。有文献可考的例子证实,这样的指南,最早可以至唐代。举个例子:
有一封书信建议如此开场白:“先生笔力堪比荆(浩)、关(仝),精微处乃有顾(恺之)、陆(探微)之遗韵。满纸烟云,春风沐面,成造化之功。”
如此奉承不知是否对画家的脾气。同时,指南编者也告诉写信求画的人,对画的主题风格要求,只可笼统提及,以免限制了画家而对他有所冒犯。
2.中介和代理人
充当这类角色人员身份多种多样,多数是行家。在交易过程中,中间人收取售价的百分之十作为酬金,其中包括他们的估价服务费在内。
董其昌《燕吴八景图册》(部分)
3.市场和画室
除非万不得已,有点名气的画家一般不愿意到市场去卖画。那是降低身份的行为,等于把自己放在了小摊小贩的位置上。会被看成辱没斯文有失体面。
中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提到销售古画古物的市场。
如:庙会形成的集市,以及城市某区域内的商店。
直接到画家画室拜访和求购作品,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名气大的画家。许多画家并不愿意在家里接待买画者。有的画家甚至会当面拒绝买画者,特别是对素未谋面的索画者。(高居翰《画家生涯》)
沈周 伥立远眺
4.交易方式
我们理解的交易是现金交易。明代画家在买卖书画过程中,除了现金交易之外,也有许多其他方式。比如,送礼品、宴请等等。礼品包罗万象什么都可以,只要画家愿意就成交。
明代有许多画家很有意思,嘴上说以卖画为耻,卖画辱没了斯文和清高,画照样卖,只是低调些。
明 沈周 山水图轴 纸 32X114
5.买画的用途
画买回来之后做什么用?有几种情况:为了收藏、欣赏;为保值增值;为炫耀主人富有;买了为了再卖,赚钱;为了办事给官员送礼。
明代腐败成风,行贿受贿是普遍现象,绘画也与珠宝金银玉器一样,具有特殊价值。
在明代有影响的画家不少,如:洪武年间的王履;永乐年间的谢环、戴进;吴派的沈周;苏州画家徐渭、唐寅、仇英、文徵明;明晚期的董其昌、蓝英、陈洪授等等。
沈周自画像
我们来说几个画家。先说沈周。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长州(苏州)人。文徵明、唐伯虎都出于他的门下。
沈周,算得上明代画家中少数富有者之一。以今日类比,他既为官宦之后又出自豪富之家。他祖上留下的土地、房产、收藏养活了好几代人,到了沈周已经是第四、第五代的样子。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可是到了沈周这辈儿,家族依然富裕。如果那时有今天的豪车,沈周写生中国时,不只是坐轿骑驴,买几辆兰博基尼车开出去写生,那是小意思。
为富而骄、恃才傲物,不把地方官员放在眼里是沈周的幼稚。
苏州当地几任一把手请沈周出来做幕僚,都被沈周找各种理由推脱了。领导看得上他的画,又不好直接要,作幕僚就好办了。估计,沈周清楚领导的心思,就是不给面子。
乐于悠闲自在的沈周,不依靠组织不愿意寄生体制,愿做平头百姓。当然难以混到大哥的位置,其绘画的价格始终不及弟子文徵明高。而且,许多时候只收礼品不敢收钱,原因不详。
明曾黥、项圣谟合绘董其昌像 选自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 上海博物馆藏
另一个具有传奇般色彩的人物,在明代最具影响力,官职最高的画家是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
董其昌早年在贫穷中度过。
贫穷导致人的生活窘迫,社会地位低下。穷则思变应该是他成年后努力上进的动力。凭着聪颖和悟性,他在实现个人梦想过程中,选择的道路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十多岁开始,他勤奋作画,以临摹地方藏家所收古画为学习方式。同时苦读应试,1588年,33岁的董其昌乡试及第。次年会试上为二甲第一名进士,由此荣登仕途,青云直上,官至礼部尚书。
他还任过太子的讲官,教太子读书,数年后此太子继承皇位。没曾想,该太子继任皇位后不久,便驾崩了。
董其昌深谙官场之道,数度辞拒官职。越是推辞不就,其政治家的声名也就与日俱增。
从中央机关回来,他成了集政治、艺术、商业资源于一身的大富豪,当地人人敬畏羡慕的大明星,商业资本追逐的对象。
许多官僚士绅富豪纷至沓来,求写字、作画、鉴赏文物者络绎不绝。润笔费那是不用说的。
董其昌有聪明过人的能力,而且将其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南北宗论》是他的著作。这本书几乎成为艺术法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沈周是个一贯不给领导面子的人,得罪了董其昌,被他打压整治叫苦不迭,成为历史公案。
董其昌算得上典型的官员画家,拥有绝对权威。是赫赫有名的画家、收藏家、艺术理论家、批评家。他是明代绘画历史中一个很特殊的人物。
董其昌从社会底层从贫困中走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之后,变成了地方恶霸。因其作恶太多,引起当地百姓的公愤激起民变。老百姓放火烧了他家的公馆,使得他好长时间东躲西藏无处安身。
陈洪绶《花鸟草虫写生册》之一
陈洪绶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画家。
陈洪绶(1598~1652)字章候,号老莲,悔迟,云门僧等。浙江渚暨人。
陈洪绶八岁丧父,十八岁丧母,二十六岁丧妻。他祖父是功成名就的高官,到他父亲那辈儿,家道中落。
从小,陈洪绶就表现出强烈的实现个人功名的抱负。他曾参加县试,考取生员,这是科举的初等考试。但是,此后他多次赴京考试,皆未中。
他志存高远,并不愿以绘画为生,而又不得不以卖画艰难度日,且身处乱世,他的中年充满挫折和心酸。
陈洪绶两度娶妻,女方都是名门望族,家族对他抱有很高期望,也成为巨大压力。他极其自尊,科举又多次落第,在亲友们面前抬不起头是有的。
44岁时,他纳赀进入国子监,皇帝赐他宫廷画家之职。按理说命运并非对他不公。可是,做画家与他的理想,做文士大儒相差甚远。他没给皇帝面子,辞拒不受。
再回老家还是只能卖画。他的身份决定,他的画不可能卖出高价。只能艰难度日。
1645年,满清军队攻入南方,社会动乱。他纵酒买醉,哀伤感叹,经常酒后失态放声哭嚎。或许,他想过自杀;或许,他怀疑人生。
他有六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妻、一妾。加上他自己,12口人要吃饭,全家生计都仰赖他一笔又一笔画出来,可以想到有多艰难。
苦闷和命途多舛,使得他放浪形骸狎妓酗酒,终于身体垮掉了,仅活了54岁就撒手而去。
阅读历史,泱泱华夏数百年过去了,许多事情已经改变,还有些事情一如既往。
陈洪绶《花鸟草虫写生册》之一
以上三个有一定代表性的画家经历,能够引起读者何种思考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1.陈洪绶的命运和失败的人生有何必然性?
以今日之眼光看,陈洪绶的一生毫无疑问是失败的。
失败,或许有他性格缺陷问题,或许与他能力不足有关。但是,根本的还是他追求的人生目标,他的梦想无法实现。他的梦想也是社会共识,这种共识和价值取向,压垮了他。
他靠卖画养家糊口,看似画家都在卖画,差别可太大了。市场容量有限,蛋糕就那么大。效率和公平在权力社会里,哪有平衡点。只会向权力倾斜,不掌握权利就意味没有出路可言。
那么假设,陈洪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做了文士大儒,会不会也和董其昌一样呢?答案多半是肯定的。
明 董其昌 疏林远岫图 纸本38.3x98.4
2.董其昌在实现了个人梦想之后,为何没有变善良?
当占有和分配社会资源,决定的因素是权利的大小,而权力并不受监督的时候,加上人性无止境的贪婪,决定董其昌功成名就、富裕了之后,不可能资源共享,不可能体恤弱势群体。
共同富裕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靠严格的法制保障,权利必须受监督和受制约。
否则,像董其昌这样怙恶不悛的官吏、商人、画家就是成功的标志,行业的领军人物,市场价格的决定者,学术标准的制定者。只能为富不仁。
明 文徵明 山水图(立轴)纸本166.7x48.4
3.明代的绘画真的能以“道”为最高理想吗?
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屡次提到 “道”,“圣人含道暎物”,“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等等。…道指的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总法则。儒、道、仙、佛家俱言“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
如果画家艺术创作真的是追求“真理”和“道”的精神,真如宗炳画论说得那样,画得好不好水平高低,判断的标准应该是清晰的。
现实是,谁的权利大,谁的职务高谁就掌握话语权,就离“道”近。岂不是“道”和真理也向权利倾斜?
权利巫术浸润的毒苹果,能够毁灭白雪公主的生命,权利的滥用,同样能阻碍艺术的发展进步。
当权利崇拜成为文化符号,社会共识的时候,像文徵明、陈洪绶这样的杰出画家,只能成为权利、等级、专制制度的牺牲品,受欺压被边缘化的人。(文/宋志江)
-
上一篇: 沙孟海:赵之谦的成就与彷徨
-
下一篇: 没有笔力做底 国画只是张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