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1-01-12 1.1k 阅读
  • 举报

      傅山(1607—1684),是明末清初书法与学术界的一座高峰。梁启超将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同列为学问及思想界的“清初六大师”。傅山的一生,遭逢明亡清兴的历史巨变,经历社会、思想、学术的动荡重建,时人说他“扫除百年芜秽靡蔽”,清代学者全祖望盛赞其为“大江以北,无出其右”。傅山提出的书法“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也影响深远。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清代学者全祖望盛赞其为“大江以北,无出其右”。三百年来,傅山巍然屹立,影响深远。有人视他为书家,有人称他为神医;有人敬仰他的品格,有人感佩他的学问......

      傅山的一生,遭逢明亡清兴的历史巨变,经历社会、思想、学术的动荡重建,时人说他“扫除百年芜秽靡蔽”,后人赞他“遗老之魁硕,后学之津逮”,留存至今的一幅幅墨迹、一页页书卷和一则则传说,都在诉说着傅山从未走远。

      艺术史学者白谦慎主要从事中国书法的研究,亦致力在西方向一般民众介绍中国书法篆刻艺术。他从傅山入手,讨论中国书法的嬗变,著有《傅山的世界》及《傅山的交往和应酬》等专著。“真山难老——傅山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之际,白谦慎特写作一系列小品,勾勒出兼擅诗书、画、金石、考据,甚至武学的傅山忠义气节、多才多艺的面貌。

      图文/白谦慎 澎湃新闻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曹硕公六十岁寿序 十二条屏 绫本。纵190厘米,横4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诗文

      作为明清之际富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思想家和学者,傅山历来有“学海”之誉。他一生不以文事为主,“指归在动作”(鲁迅语),但他研究创作的领域极其广阔且成就卓著,文学世界仅是他精神营造的一部分,其中诗歌与散文皆达上乘。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草书杜甫《赤霄行》诗句轴 绢本,纵193厘米,横47厘米。山西博物院藏 释文:“丈夫垂名动万年,记忆细故非高贤。君子胸襟,不可不如开豁。傅山书。”

      明清之际激烈巨大的时代动荡向文人提出了增强现实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迫切要求。傅山注重文学的社会作用,强调文章要“经世致用”,他的诗文在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上都有不容置疑的地位。早于傅山生活时代的近百年前,明代文坛兴起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文学。直到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形成一个反拟古的文学运动,他们反对蹈袭拟古,主张抒发性灵,提倡文章不拘格套。傅山正是在反拟古主义文学运动方兴未艾时诞生成长的。他继承了我国先秦诸子与汉唐以来散文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特别是发扬了明代李贽、袁宏道等人反拟古的文学思想,反对因袭、模拟、复古,要求注目“乱世”,多多关心祖国“河岳”之“气”,故而傅山笔下,留下大量反映艰危时代的“波涛”之文。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淮南子》评注手稿(节选) 山西博物院藏

      可以说,身处乱世,亡国后忠与孝的内心斗争、虽生犹死的遗民心理决定了傅山写作的缘起。傅山诗文的主题取向是表述家国之痛与故国之思、惟歌生民病、亲情与友情以及物中志与景中情。他创作的大量诗文,都以写实为主,反映了他的忧患意识和平民情怀。傅山现存的八百多首诗中,最突出的也是关注现实人生、反映人民疾苦的篇什。明亡前,他就悲痛地呼喊:“世界疮痍久, 呻吟感兴偏”。诗人关心的是世间疮痍,民间疾苦。他愤激于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无能和无用:“男儿生无权,简阅深低头,文章费精神,仅与刺绣侔。”尽管如此,“不喜为诗人, 呻吟实由虞”,傅山主张诗文“生于气节”,强调作家应以气节名世,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为衡量标准。傅山文集中数量最多的是笔记、杂记、书信之类的杂文,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现实性。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行书药方 册页 纸本。纵22.8厘米,横13.6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释文:“熟半夏四两,大白萝卜一个,打碎,共煮成糊;人参二两,姜黄一两,射干酒大炒一两,共细末;用石榴油一半、牛沫涎一半为丸,梧子、大真、好朱砂衣耳。空心。晚饭后,生姜汤下七八十丸。高年人不得服寒峻之剂,伤春令发生之气,慎之。滚痰丸,大黄最熟,礞石煅。到临卧时,炒熟七八丸,细辛五分,煎汤下。洪洞来人,要消导药喫,可与枣灵丹,并说与喫法,不得多服也。”

      以性灵为主宰,以常言写至情是傅山诗文的主要艺术特点。傅山对诗歌艺术总的要求是“不事炉锤,纯任天机”,强调以“情”为诗文。在傅山看来,“文者,情之动也;情者,文之机也。文乃性情之华。情动于中而发于外,以故情深而文精,气盛而化神,才挚而气盈,气取胜而才见奇。”傅山的散文也是情动于中,言发于外,无依无傍,自成一家。最有代表性的是他那14首著名的哭子诗,写给死去的儿子傅眉,篇篇撼人心魄,字字令人流泪。这样以常言写至情的诗还有乐府诗等。古澧《跋傅老先生诗》云:“老先生诗笃友爱,厚人伦,缠绵肫恳,足征至性。”张廷铿认为,“先生之文刊去纷华,大美内韫,其境无以复加。”方闻云:“先生尤长于叙事,颇有杜工部风味,亦即刻画维肖。”《霜红龛集钞记》云:“先生诗少年清俊,后趋深奥,晚近恬淡、质朴、自然。”这些评语都是中肯恰当的。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丁宝铨本《霜红龛集》(节选) 纸质 山西博物院藏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丁宝铨本《霜红龛集》(节选) 纸质 山西博物院藏

      傅山写作不拘成法,风格多样。他致力于诗歌、辞赋、医学、书法、绘画、金石、音韵之中,逐渐形成任性直率,豪放沉郁、古奥老拙,慷慨苍凉,奇思逸趣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清史稿•傅山传》称:“先生诗文初学韩昌黎,倔强自喜,后信笔书写,排调俗语,皆入笔端。”在创作上,傅山喜欢将大量的方言俗语引入诗文,丰富文学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喜欢运用生僻难字,形成某种奇古谲诡、不同流俗的况味。其中风云变幻、虚灵寂静的精神气质,让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萧然物外、自得天机”的品评感受。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草书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之十四诗轴。

      傅山一生著述颇丰,现存《霜红龛集》是保存傅山诗文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其中存诗十一卷,计有八百多首。清代傅山著作的搜集研究者记载:傅山一生足迹半天下,诗文随写随掷,家无藏稿,亦无定稿;加之兵荒马乱,散失更甚,后人张直甫、张思孝等曾广为搜求,充其量不过十之六七。近年来傅山著作还在不断发现,他的诗文也需要进一步搜集。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傅山作品,临王羲之明府帖轴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傅山作品,草书临柳公权《圣慈帖》轴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傅山作品,行书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轴

      书法

      傅山的法书独步于明清之际,精通诸体书法,人谓“草楷篆隶俱造绝顶”,向来为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奉为圭臬。与傅山同时代的书法大家黄道周对他的评价甚高:“晋唐后首推公佗,次李燧臣,次王觉斯”。《桐荫论画》也赞其:“胸中自有浩荡之思,腕下乃发奇逸之趣。益浸淫于卷轴者深也”。傅山尤以大草成就为最著,笔势飞动,肆意挥洒,如磐根老藤,圆转似游龙,雄奇宕逸。对于二王一系的帖学书法,用功颇深,是清初中国书法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的变革者、实践家。在师法二王作品中如《临王羲之〈伏想清和帖〉》、《草书临王羲之〈诸从帖〉》、《草书临王献之〈安和帖〉》、《草书临王羲之〈明府帖〉》等,均表现出傅山对二王的熟稔和偏爱。在临摹二王法帖之外,傅山由文字学参碑碣金石,精研篆隶,曾提到篆隶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 他时常运篆书之意于各体,开杂体之风。真书小字则出入钟繇、二王门径,大楷喜师颜字,笔意生拙,体态宽绰。他主张正本溯源,直追先秦汉魏古风,针砭时弊,指点迷津,成为碑学兴起的关键人物。傅山在晚年书风以“二王”为依托更加挥洒淋漓,圆熟地达到变化万端、无穷无尽的化境,调和碑学的“阳刚之美”及帖学的柔美,开创了一代新的强烈的书风书体形式,是书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和转折点。理论上提出的著名的“四宁四毋”的书学主张,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难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集中体现了傅山先生的自然美思想,同时,也是傅山做人的准则,是精神、人格的凝炼。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傅山《户外一峰图》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傅山《乔木硕果图》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傅山《雨中画鸭图》

      绘画

      俞剑华先生所著的《中国绘画史》认为明末清初之际遗民画家特性:“奇节异行之士,痛祖国之沦亡,哀民族之宰割,而又无力反抗,其牢骚抑郁不平之气……遂一寄于画。”傅山也不例外,清初画史上有四僧一道之说,“四僧”即渐江、髡残、八大、石涛四位方外画僧,“一道”指的就是朱衣道人傅山。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行书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轴。

      对于青主绘画遗墨,历代品评甚高。《半塘闲笔》曾将其画与八大山人同论,认为高出一般画家藩篱。王士祯的《池北偶谈》将傅山之画列入“逸品”。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草书“贺枫仲得孙”手卷

      傅山最初如何习画,师承何人,今已不得其详。但傅山对书画方面的天赋和造诣早年就显现出来,在他二十六岁时曾被收藏家黄双凤请为所藏宋元书画鉴赏。另载傅山曾与回族画家梁檀相交笃甚,时常前往请教,并撰有传记。从现存梁檀书画看,傅山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傅山绘画作品现存不多,皆以山水、松石、花卉、禽鸟等见长,属文人逸格一派,且风格多样,博采众长,或取径院体,或法元人写意,或赋彩整密,或醉墨淋漓……,不落古人窠臼,主在性情及认知的表达,以气骨胜,《画征录》载有:“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从傅山《题自画老柏》诗可知挥毫泼墨概发于意者:“老心无所住,丹青莽萧瑟……掷笔荡空胸,怒者不可见。笑观身外物,消遣又几日。”

      傅山画作皆由其思想、心性、学问修为及感悟而生发呈现,与宋以来文人雅士的闲适之情截然不同,亦非皇家贵胄的华丽气象,而更多倾向自身个性的抒发和对现实困境的抗争。豪迈而奔放,遗貌取神,笔墨简率,布局奇崛,粗犷而野逸,激愤之气溢于楮素,对后世文人野逸画风影响极为深远。

      金石与考据

      金石学,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订,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金石学萌芽于汉代,至宋时私家和官方收藏古器之风渐兴,许多文士常常雅集而切磋金石,考证时代及其文字,金石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元、明两代渐衰。清代以来,金石学发展迅猛,利用古代金石文字的原始资料来考订文献记载或失载的历史事件成为考据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清初的金石研究活动中,考据学鼻祖顾炎武年轻时曾北上,与陕晋学者、金石收藏家多有交流,并以其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金石与书法交流的社会文人圈子,其中包括阎若璩、朱彝尊、曹溶、李因笃、王弘撰等一批学者、书法家和收藏家,傅山也在其中。他们对金石碑版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常一起聚会,交流学术、鉴赏碑拓。他们之间交往甚密,在学术上进行切磋,共同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阎若璩在其《潜邱札记》中就记述了他与傅山研讨金石学的场景,“傅山先生长于金石遗文之学,每与余语,穷以继夜,不少衰止”。

      傅山是清初研究金石学的重要学者之一,从《傅山全书》收录的一些札记来看,傅山经常征引的字书和韵书有《说文解字》、《汗简•古文四声韵》、《尔雅》、《方言》、《释名》、《玉篇》、《广雅》、《干禄字书》、《一切经音义》、《广韵》、《集韵》、《隶释》、《篇海》、《韵会举要小补》、《洪武正韵》等。傅山在考订《石鼓文》册页中比较了不同学者对《石鼓文》的隶定释文,以及傅山本人的考释。以《石鼓文》石刻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金石略》等书目为依据,还引用了《尔雅》、《玉篇》、《广韵》等字书、韵书。

      从傅山繁多的征引书目来看,可以看出傅山在考据学上造诣颇深。考据学即清代所谓的汉学,又称朴学,其内容主要是从是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从事于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

      傅山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傅霖,为明嘉靖壬戌科(1562年)进士,官至山东辽海道参议。父傅之谟,是明万历年间的贡生,博学能文,以教书为业。傅山家中古籍、书画、碑帖、鼎彝收藏甚富,善辨真伪,通读十三经及诸子百家典籍,多有著述,计有 《毛诗注疏》批注 、《仪礼注疏》批注 、《春秋左传注疏》批注、 《墨子》校注、《管子》批注、 《庄子翼》批注 、《荀子》批注 、《淮南子》评注等,傅山诗文等著作的残编断片在《霜红龛集》中多有收录。从《霜红龛集》以及现存手稿可以看出,傅山学术以系统研究、评注诸子百家之学为主。傅山注重考证,旁征博引,常以佛道印证和解释诸子,时有新义阐发。提倡“经子不分”,打破儒家正统之见,首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

      

    走近一位真实而传奇的傅山,比武侠小说中的更奇绝


      傅山着道袍像

      武学

      傅山生活在革故鼎新的明末清初时期,当时社会文化思想发生巨大变革,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傅山,受到儒释道的思想熏陶,在个人人际交往、入道修行、参与反清复明的斗争中,奠定了其武学思想的形成。

      一、源起反清复明,强调技击实用。

      早期的傅山武学思想主要指从甲申之变到其放弃反清复明为止,这段时间傅山武学思想主要在对中原文化的坚守和爱国情怀的体现。面对异族入侵,当国破家亡后,民不聊生时,傅山报国无门,身为文人的他,只能以“文过饰武”来掩盖其“文修武备”的宏大志向。于是,傅山便游走在晋中一代,招兵买马、招贤纳士,建立秘密反清团体,进而在三晋大地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这个时期傅山武学思想中的“术”,主要在其所组织的拳社中,相信此时的傅山武术更加看重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武学技术及理论。于是,可以总结概括为:保国利民,驱除异族。

      二、融合儒释道医,注重养生功效。

      加入道教后,从反清复明大业的失败中,傅山原本以攻防技击为主的实用武术转向了修道养身的养生之术,即更加注重拳术与气功之类的健身运动,这种运动可以强身健骨,亦可以为甲胄兵戎。因此傅山闻鸡起舞,练功甚勤,不是为了长寿,而是为了用世。可见傅山虽然不信道家成仙之说,却十分重视养生之道,“内主外辅”。任何养生之术,都是健身之法,是为了活动经络和促进气血功能机制,其他都是次要的,说明其养生之术的目的在于强筋健骨。傅山气功养生法的观点,是建立在儒家和道家的元气理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想要保生命之体,就必须注意养气。

      三、拳剑功法歌诀,技术思想兼备。

      从流传至今的关于傅山武学思想进行的调查考证,除了挖掘出的《傅拳图》,其中还包含丰富的拳谱内容,此外通过专家访谈,社会上广泛传播的傅山拳法、傅山子午太极拳和傅山子午太极剑都是取自于《傅山拳》著作,从现有的傅山武学表现形式来看并进行概括,拳、剑、功法、歌诀构成一体化的傅山武学体系。而以手足搏击为主的傅山拳法和器械搏斗为主的傅山剑法,再加上展现武学思想的功法和歌诀,使得傅山武学具有技术与思想兼备的特征,即傅山武学思想具有体系化和系统化的特点。

      四、诗集霜红龛集,反映武学思想

      傅山一生著作颇丰,阅历丰富,最能集中反映其武学思想的是其所写的诗集和堪称人生大作的《霜红龛集》。在其诗集和《霜红龛集》中,多数诗句和人生经历对其武学思想进行了影射,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人生的浸润和个人爱国主义在人生历程的沉淀,让其在反清复明的斗争中和注重养生功效的实践中,武学思想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