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百岁画仙”的美誉;
他曾东渡日本求学,
与郭沫若同船下渡;
他与张大千是好兄弟,
曾与张大千联袂举办画展;
他曾应邀作国画《红日青松图》赠送毛泽东,
朱德曾盛赞“海外有个张大千,
国内有个晏济元"。
《红荷图》
然而,他淡泊名利,大隐于市,
从画坛退居民间,逐渐淡出国人视线。
新世纪,当画坛大师悉数走尽,
传统画趋向荒芜的时候,
人们惊喜地发现晏氏宗师依然健在。
从7岁染指书画,到百岁勤于笔耕,
他用110个年头走完了这一生。
《荷花》 纸本设色 43×33cm
1
登顶诗书画印
晏济元在艺术上打下坚实的传统基础,
与从小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1901年农历六月十三日,
晏济元出生于四川内江县茂市镇万家场,
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父亲晏辉廷为前清诸生,
长于书画、治印,又善于经营农耕和糖坊。
《水仙》
晏济元自幼就表现出艺术天赋,
父亲着力培植,除亲授外,
也延请内江名人、清末秀才张曲斋为晏济元教授
古典诗词、魏晋书法、绘画技法,
而后晏济元潜心研习。
在家学饱养、严师重教之下,
少年晏济元已经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及艺术素养,
为其一生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木笔纹鸠》 纸本设色 105×54cm
此外,晏济元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每每在画上题诗,总能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其篆刻作品也寓刚于柔,醇和而有韵味。
《漓江红帆》
2
与张大千的深情厚谊
晏济元与张大千有姻亲之谊,
张大千比他大两岁。
童年时两人形影相随,一起玩耍,一起研习书画。
那时候偶尔两人得到零花钱,
总会相约着一起去买字帖或买小人书。
由于几乎都喜欢临摹八大山人、石涛等作品,
所以外人看来,张、晏两人的作品有着相近的风格,
同样的章法,气势恢弘,体现出对古代书画艺术的传承。
《巫峡秋意》 纸本设色 185×96cm
1921年,动荡的时代令人苦闷。
晏济元放下了画笔,毅然离开故乡,
到成都寻求强国之路,
用直接的、最彻底的方式为国尽忠。
他先后在成都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语,
随后考入成都机械专科学校。
1928年秋,晏济元又赴上海求学,
幸运地与张善子、张大千兄弟重逢。
他在上海寄寓张家6年,
与大千兄弟一起创作、切磋,一同参加画展。
《剪秋萝》 纸本设色 44×33cm
1930年,
晏济元以仿石涛作品《人语响孤峰》、
张大千以一幅《荷花》,
参加柏林中德美术作品展,声名渐显。
济世报国之心,让晏济元最终决定出国留学。
1934年,晏济元远渡重洋,赴日留学。
《紫木拙鸟》 纸本设色 125×68cm
在日期间,晏济元没有一日荒废对书画的研习。
直到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
晏济元想尽办法回国,
到达天津时,张大千已在码头等候。
随后两人同住颐和园乐农轩,吟诗作画,
办画展,形影不离十几年,直至大千出国。
《荷花》
1940年,北平沦陷。
日伪势力网罗贤达,张大千接到聘书,
晏济元以事关正义与民族气节,
力劝张大千离开北平,张大千深以为然。
随即晏济元带走大千的
两个儿子和重要书画先行一步回重庆。
两人后来还一同举办了抗日募捐展览。
《瀑布图》 纸本设色 137×68cm
1947年晏济元在成都举办画展,
张大千评价其作品:
所谓作家士气兼到也。
尔后晏济元为生活所迫,卖画为生,
大千则翩然出国远游,从此天各一方。
1937年与张大千(左)在北京颐和园
3
宠辱不惊厚积薄发一百年
1949年重庆刚解放,
晏济元所学的工业技术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分到一家工厂担任技术工作,业余钻研书画。
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
1957年晏济元被划为右派,
但他并没有消极,而是更加努力工作。
1963年,毛泽东70岁生日,
晏济元应郭沫若之邀作
国画《红日青松图》祝贺,深受毛主席喜爱。
1964年元旦,由朱德、彭真、周扬等推荐,
晏济元以四十余幅作品在北京政协礼堂展出,
朱德观后称赞“海外有个张大千,国内有个晏济元。”
1962年与吴作人(左)、萧淑芳(右)在北京
画展后,晏济元不幸被自行车撞倒,
长途颠簸回重庆,病情恶化,以至下肢瘫痪,
从此一病不起达八年,外界甚至传言他已离开了人世。
在夫人潘毅悉心照料下,晏济元奇迹般站了起来,
还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艺术的执著,
十几年没有一天间断书法和绘画,没有纸墨就在腿上比划。
厚积薄发,晏济元在晚年焕发出惊人的创作能量。
《凌高极目》 纸本设色 179×95cm
《高峨》 纸本设色 175×92cm
刚直不阿,宠辱不惊。
晏济元一生,
确实做到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