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张旭、怀素之后,为什么黄庭坚成为狂草书家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2-04-15 1.4k 阅读
  • 举报

      中国书法发展到宋代,已显现出复归晋人的风气,以“二王”为代表的东晋尚韵书风与宋人复归自然,重“意趣”的精神似有某种冥合,魏晋潇洒的行书备受宋人青睐,他们在以晋人为主导的晋唐书风融合中将行书推向了盛行时期,“宋四家”由此产生。而在这一时期,作草者极少,黄庭坚以其独具的胆略和才识涉猎草书,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继张旭、怀素之后又一个狂草书家。

      黄庭坚(1045-1105),宋洪洲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字鲁直,号清风客、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涪皤、黔安居士等,曾官县尉、国子监教授、著作佐郎,兼史局编修官等。一生曲折坎坷的黄庭坚,少年丧父,中年两次丧妻,晚年两度遭贬。在充满苦难的人生经历中,他以其豁达的胸怀、潇洒的情趣泰然处之,超脱逆境,潜心翰墨,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巨匠。少年时期的黄庭坚天资聪慧,七八岁便能作诗,在父亲黄庶(庆历进士)的熏陶、舅父李常的影响、岳父孙觉的赏识下,树立了严谨治学态度和正统的儒家观念,嘉佑八年(黄庭坚19岁)参加乡试获第一名。父亲的去世、家境的清贫并未阻碍黄庭坚的成长。他23岁时登许安世榜进士第,调任汝州叶县(今河南叶县)尉,28岁试中学官,拜为北京国子监教授至36岁,其间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钻研诗文和书法,37岁达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县)任县长。晚年时期的黄庭坚在蔡京新党得势后,遭流放贬谪,51岁被贬到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60岁时又被贬到宜州(今广西省宜州市)至离开人世。在流落生涯中,黄庭坚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孤单而凄惨生活中不断蜕变、升华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书法创作。

      

    继张旭、怀素之后,为什么黄庭坚成为狂草书家


      积古博学师古不泥

      黄庭坚的书法力求创新,四体皆能,尤以草书著称,宋人李之仪评其为“草书第一,行书、正书次”。他一生学草用功,走出了一条师古出新的道路。

      在家庭的熏陶下,黄庭坚自幼开始学习写字。由于父亲的去世,他15岁便随舅父李常生活,其舅父“疑悟好学,才思敏捷”(黄庭坚《山谷诗集》),又善作草书,黄庭坚在其影响下,也爱信笔作草,他在《钟离跋尾》中道:“少时喜作草,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竟成,久之,或不自识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在少年时代写草不懂笔法,未入门径。嘉佑六年(1061),17岁的黄庭坚在淮南孙觉的推荐下,拜以落笔刚劲,精熟草法的周越为师20年。周越草书法度严密,对黄庭坚影响至深,特别是行笔的一波三折之势在黄书中随处可见。周越草书虽刚劲,但风韵欠佳,亦使黄庭坚草书多俗笔,正如他自言:“盖美而病者王著,劲而病者周越”(黄庭坚《跋周子发帖》),“三十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山谷集》)。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42岁时,首次在汴京拜晤苏东坡,开始学习苏字,东坡曾为其“临写鲁公数十纸”,他将东坡书的天真烂漫融于笔法中,并大量临习张旭、颜鲁公及杨凝式书法,于宋书法家苏舜钦(1008-1049,字子美,尤精草书)的草书中吸取营养,“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山谷集》)。悟出“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之理,其间书艺大进,他在《戏草秦少游好事近因跋之》中道:“30年作草,今日乃造妙入微”。元祐二年书作风韵十足、笔势纵横的狂草作品《花气诗帖》,次年又作《老杜浣花溪图引草书卷》等。黄庭坚谪居间于眉山石扬休家见到怀素草书真迹《自叙帖》,便借回家“摹临累日,几废寝室”,从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以前写的草书大相径庭,自称“得草法于涪陵”。

      黄庭坚师古而不泥古,在不断深入学习古人书法中,始终保持创新意识,批判刻板式的临摹学习之风,主张“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他通过对《瘗鹤铭》、张旭、怀素、颜真卿及杨凝式的学习,悟出了晋唐人的法度,并深知要超越前人,就得以“意”取“法”,突破晋唐书法的平稳与均停,其草书的章法和结体大气磅礴、一泻千里有别于张旭、怀素。

      

    继张旭、怀素之后,为什么黄庭坚成为狂草书家


      参禅悟道融会贯通

      佛学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大盛,自唐以来出现各种佛学流派,由于儒、佛、道三教的进一步调和,发展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到宋代,禅宗又向世俗靠拢诸帝大多倡导三教并举,宣扬三教合一,儒、佛、道再次得到沟通。禅宗主张的“道由心悟,顿悟见性”等思想得到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黄庭坚的家乡江西是禅宗黄龙派的发源地,浓厚的禅宗氛围使他成为禅宗黄龙派晦堂祖心禅师的入室弟子,他还与祖心禅师的两大弟子灵源惟清、云岩悟新禅师互相参研交谊甚深,故而形成了坚定的禅宗信仰。踏上仕途后,有更多的机会和禅师、道士们交流赠诗,如“罗侯相见无杂语,若问‘伪山有无句?’春草肥牛脱鼻绳,菰蒲野鸭还飞去”(《山谷诗集》)等。他以积极而执着的态度参禅悟理,将禅宗思想融于书法理论、创作之中,清人笪重光称“涪翁精于禅说,发于笔墨”。黄庭坚亦称“用笔不知擒纵,故字中无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书家弟幼安作草后》)。他用禅宗“顿悟见性”的思维方式去领悟自然事物的真谛,进而悟得作书之理,触发激情,“于夔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仍觉稍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书家弟幼安作草后》)。

      

    继张旭、怀素之后,为什么黄庭坚成为狂草书家


      至臻至境开启后世

      黄庭坚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中潜心翰墨,脱胎换骨,将满腔无奈的悲愤悉寓书法中,时至晚年,草书已臻超凡脱俗境界。释居简赞:“山谷草圣,不下颠张醉素”(《书法篆刻》),明沈周也谓之为“草圣”。典型的草书作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卷》《诸上座草书卷》《李白亿旧游诗草书卷》《刘禹锡竹枝词草书卷》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卷》约书于绍圣二年(1095),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此帖共1170字,所书内容为司马迁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书是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兼及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黄庭坚书此卷以“完璧归赵”这一著名的历史故事为主,“绳池之会”只是几笔带过,文中颂扬了蔺相如在对外斗争中,面对强敌,临危不惧,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之绩以及“先国家之急”,顾大局,忍辱含垢之德。改卷草书虽笔法简稚、柔媚,但无一懈笔,结体遒劲、秀润绵密,纵横不羁,是黄庭坚学习怀素笔法的真实写照。

      《诸上座草书卷》:约书于元符三年(1100),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所书内容为禅宗僧人讲佛之语。通篇气势豪迈,风韵十足,犹见禅宗气息。笔法遒劲,纵横之极然内敛有度,结体贯以长攲侧,墨色枯湿并举,布白巧妙而不失自然,颇似怀素《自叙帖》云“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李白亿旧游诗草书卷》:约书于崇宁三年(1104),内容为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前缺80字,后有沈周等跋。此卷是黄庭坚顿悟怀素笔法后融入自己逶迤翩翩写法之作,其用笔在继承了怀素中锋用笔的传统基础上,长枪大戟,苍劲稳拙,相互穿插,通篇跌宕起伏,英气焕发。后世谓之“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笔力恍惚,出神入鬼”(沈周跋《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

      

    继张旭、怀素之后,为什么黄庭坚成为狂草书家


      黄庭坚草书曾风靡朝野,“大抵宋人书,自蔡君谟以上犹有前代意,其后坡、谷出,遂风靡从之”(虞集《题吴传明书并李唐山水跋》)。他成为唐以后传递大草一线的重要人物,追学出色以草书著的书画家有以下一些: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范成大,善草书。师法苏舜钦、黄庭坚等,其草书“蛟龙骧腾,蜿蜒起伏,笔端变态不可穷尽,视杜祁公、苏沧浪、黄太史(庭坚)之笔。”(袁说友《跋范石湖草书诗帖》)。

      明代吴中四才子祝允明,书法兼擅小楷、行书、章草,尤以狂草名世,传世作品《草书诗卷》风骨烂漫,天真纵逸,得于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卷》及《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同为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书法兼擅楷、行、草,草书“仿涪翁尤佳”(陶宗仪《书史会要》),狂草《八月六日书事秋怀诗草书卷》中的开合纵横来自黄书。

      黄庭坚于草书继往开来,取得了卓越成就,实乃中国书法艺术瑰宝之一,必将明耀千秋、惠泽万代!

      

    继张旭、怀素之后,为什么黄庭坚成为狂草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