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泼墨、泼彩山水,代表了张大千对中国画创新的最大成就。张大千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他曾说:“中国绘画都是每一时代最新的东西才流传下来”。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画,是他的独创,以泼代笔,墨彩淋漓幛尤湿,开启了近代泼彩山水画的先声。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画,大面积运用积墨、破墨、积色、破色的技法,而泼洒、重叠、渲染出一种千姿百态的烟云效果和山势气韵。
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山水画,跟他此前多次出游欧美和患上眼疾有很大关系。1956年,张大千游意大利罗马、瑞士苏黎世,观看到许多美术馆的印象派、野兽派西方艺术品,在巴黎又拜会了毕加索和赵无极,这些对他20世纪60年代后山水画风的转变起了很大作用。在美国定居后,眼疾加重也迫使他开始尝试泼墨、泼彩山水,弃精细而求放恣,色彩越加厚重,色墨交融,极具抽象意味。
张大千曾说:“破墨法固在我国之传统,特人久不用耳。老子云‘得其环中,超以象外’,此境良不易到。”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将“墨破色,色破墨”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有大量的积墨、积色,“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应该说,张大千在创作时是交替使用的,但更多时候运用破墨、破色较多,在墨色湿的时候泼上色彩,使墨色混杂交融,自然流淌。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画,并不是瞎泼、乱泼,而是建立在他扎实的工笔青绿山水画基础上的,做到了泼而有法,泼而不乱。
1962年,他在巴黎画的《青城山通景四条屏》,是他泼墨山水的实验。全画采用半画半泼,既有皴擦,也有泼墨,是他变法的一种初步尝试。1965年的《幽古图》,也是过渡期的画作,大量的泼墨叠彩并施加少量的皴法,气势雄伟而不失神秘,已经具备了一种新的意象。
张大千的泼彩山水画,真正成熟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1966年开始,创作了大批充满新意的泼墨、泼彩山水画。如1967年的《瑞士雪山》《黄山清凉台破石松》,1968年的《爱痕湖》《翠湖山居》,都是他这一时期的经典画作。
▌张大千《黄山清凉台破石松》 1967年
1977年的《泼墨云山》《独往秋山》,1981年至1983年的《庐山图》,煌煌10米巨制,气势磅礴,堪称去世前呕心沥血之作。
▌张大千《独往秋山》 1977年
到了晚年,张大千也时常画一些半泼半皴的山水,如1979年为蒋经国画的《妙高台千丈岩胜境》,既有泼墨、泼彩的豪放,也不失勾皴的严谨,体现了张大千对笔墨的掌控能力。
▌张大千《妙高台千丈岩胜境》 1979年
为何应钦90岁大寿画的《少陵诗意图》,也是这类作品,表现的是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一诗的意境,高山云海,气势非凡,把泼彩与勾皴结合到了完美的境界。
▌张大千《少陵诗意图》 1979年
本文选自2021年10期《收藏》杂志《张大千的艺术与市场》一文,更多内容请关注当期杂志。
-
上一篇: 中国画欣赏三大看点:气韵、笔墨、章法
-
下一篇: 郭味蕖:花鸟画技法的继承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