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勾墨搞先用铅笔或炭笔轻轻地定下草搞,然后用勾勒笔将马的全身用淡墨勾出,一般过程是先绘马的头部。从马耳开始画面,嘴,下咳,鼻,最后勾眼,勾眼时要注意透视变化。但次序也不是死的,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顺手略加改变,不过这样画便于掌握马头的特点,不至于变形。
马头画好后,接下去即可画脖子和前胸'鬃毛,接着画马背'前腿'腹部和后腿,最后画马的尾巴。在勾勒时线条要有轻重,缓急的变化,不可只用粗细相等的线描,这样可增加线条的生动,活泼,同时也为刻画形象提供了好的手断。在鼻梁处应用线较细'硬'挺,有光泽感,在唇部也应有所变化,以短线勾勒,笔断而意连。在马的突出部位,也就是高的部位应以粗细变化的线条交替使用,这样容易表现马的立体感。在蹄冠及骨胳凸出部位也宜用较细而光滑的线勾勒,这时笔尖走外园,凹的部分用捺笔而力重,笔尖走内园。鬃毛和马尾用线轻轻绘出,不必用力过重,以便将来渲染后丝毛。勾勒完后,即开始用淡墨渲染,淡墨一定要用研好的浓墨加水调均后使用,不可用研磨的淡墨,因为这种墨缺乏光润感。
2、国画马的画法在渲染时一支笔沾水,一支笔沾墨,每染一笔墨时就用沾水的笔将墨色渲染开,用笔一般多用侧锋,这样由于笔头的水分和含墨量的不同,就可以产生渐淡的色彩感,使之逐渐淡出,不见笔迹,在收笔时用水笔轻轻一接即可。如染后臀部要有园的感觉,不可乎浓乎淡,要均匀,渐渐变化。如果一遍染后仍觉不满意的话,可以等干后或八成干时再染第二遍,直到马的立体感明确显现为止。但初学者不是染的太浓就是过淡,因此要尽量避免。
马身躯一般在后臀外缘,腹下,马腿的肌肉凹部及胸腹交接处用较大的笔染,马的脖子有一组肌肉应立求染的有力,突出胸前的两块胸大肌,也应表现出强壮,有力之感,因马的运动昂首奔弛,前胸是很发达的。
这些地方染好后,最后染头部,马头是马的中枢,染时要小心从事。用中白云或小白云笔染效果较佳,要顺马头的结构一笔一笔地染,即结构分明又要浑然一体。先染耳部再染上额,前脸,鼻,最后染嘴。马腿要后染。在染鼻部时要分出浓淡,不可同样深浅,否则如同黑洞一般死板,马嘴要染清楚,在唇部要略加深一些。
最后就是染马鬃毛,马尾等部位。在染鬃时要分缕染,以鬃毛的大结构为主体,以马的分缕为依据一层一层染,不要一次墨上得很浓,要用淡墨多染几遍,最后用淡墨罩染一层。
3、着色:渲染出马的凹凸处之后即可着色,着色过程一般分两步。首先用调好的颜色平涂罩染一遍,务求涂均匀,可用较大号的羊毫笔含色和水分略多一些,但色不可过重,尽管马的颜色是深色,也应一遍一遍地上,否则一方面容易出现色痕,崐一方面不易涂均。为避免着色不均匀,也可在上色之前先平涂一遍白粉为底,然后再着色较易上均。这样画出的马的色彩不单薄,有厚重感,能增强马的质感和体积感。在马的眼`嘴和前额及脸部要留有空白,以备将来细微处理时留有空地。
国画马的画法在平涂的基楚上即可用色渲染,把马的凹凸处用色表现出来,同时也使马的大体形状基本形成。渲染的方法同用墨渲染的方法一样,逐渐一层一层地罩染。在鬃毛着色时,分出缕之后即可在暗处加深色,明处加淡色,若有白鬃可加白粉。马眼上色要十分慎重。先用稍浓的颜色将马的眼部轮廓勾一遍,然后由外向里染出眼球使其呈现出园球状,由外向里逐渐越来越淡,一般用赭石加稍许墨,最后用浓焦墨点出瞳孔,并留出高光。在眼皮处要用细笔描几根睫毛;嘴和鼻部以上已用淡墨染好,这时用淡花青加少许赭石沿内轮廓分染,在鼻部可适当加深一些,直到满意为止。最后用极细的描笔在唇部画几根细毛。马腿的画法基本与以上各部相同,但一般画优种马或描绘高头骏马常常从蹄到腿关节处用两色分开,如“四蹄踏雪”这种马,就是上部为色下部为雪白,为了使白的不十分生硬,除考虑其固有色外,还应将光的反射以及周围的环境考虑进去,在暗处稍加一些淡赭或花青,这样一对比,使白色就不那样死扳,生硬,而有活的气息,同时从质感上也给人以真实感。
马的蹄冠是似园柱状的,在画时要有透视变化,一般都是俯视较多,只有在描绘奔腾或跑着的时候才能看到马蹄下部。马蹄罩淡赭墨色,最后用浓墨将蹄冠勾一遍,用笔也应有所变化。要留出亮光部分。
国画马的画法中,画马的附蝉时用含墨多一些的笔点一下,然后用湿过水但挤干后的白云笔,吸一下即可。就如没骨点叶法相似,看上去生动自然。
1.传统马画的代表作品
唐代已是马画非常成熟的时期,高手很多,如曹霸、韩干、张萱等。这是中国马画正式形成的第一高峰。清代任伯年的出现,改写了中国马画谨慎细腻的风格特点,其作品或细丝灵魂,或粗笔奔放,墨色浓淡相兼,干湿并用,虚笔若云卷云舒,舒畅婉转,实笔似逆水行舟,力从中来,造型千变万化,徐悲鸿先生非常青睐他。↓↓↓
2.悲鸿马的特点
悲鸿马注重解剖:徐悲鸿早期画马有过大量速写素描写生稿,对马的结构了如指掌,通过研究马的解剖学,熟知马的骨骼,所以,悲鸿马不管哪个角度、哪种动态都生动自然。
马的颈部是由七块骨骼组成的,与头连接的第一块骨骼称为环椎,其与头连接的面呈平面状,可使头左右运动,颈椎骨可以上下运动,由此构成了头部的回环运动。从下面的写生图中可以感受到悲鸿先生是如何通过解剖关系与实践来把握马体颈部运动规律的。
焦点透视的引入,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从而使马画更加科学,马体更加具有立体感,画面更具现实意识,也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悲鸿马注重立体效果
用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来表达素描关系,是悲鸿马造型的主要特色,马体的任何部位皆按照素描的思路去刻画,形成了强烈的立体效果,这一点我们无论是从唐宋还是明清画家的马作中是寻找不到的。↓↓↓
下图为唐人《百马图》局部及清人《骄嘶图》,给人的感觉就是平面效果,与悲鸿马形成反差。↓↓↓
(1)自然马体
依体态特征,马可以分为轻型马、重型马、小型马三大类型,悲鸿马显然是在轻型马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
(2)悲鸿马与自然马颈部对比分析
高长型是徐悲鸿马的变型特点。
注意观察悲鸿马的颈部高度。重型马的颈厚而短。轻型马的颈长而薄,悲鸿马显然更加拉高了长度。从示范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头与背的相互位置,从中可以看到颈部的提升程度。↓↓↓
悲鸿马的颈部在正侧角度进是基本上不变型的。这个角度如同背面正面一样,拉长了颈部反觉不舒服,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所以说拉长与否,是以美为目的的。如左下图颈部拉长感觉不舒服。↓↓↓
悲鸿马的变型也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从其早期的一些马画作品中,可以看到马的形体并没有离形走得过远,基本上属于写实状态。如著名的群马作品《九方皋》。画面上的马匹一望而知属于自然状态下的形体。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高长型”的样式。↓↓↓
悲鸿马夸张地拉长了腿部的长度。↓↓↓
四肢较正常马要长,这是悲鸿马的变形之一。↓↓↓
4.悲鸿马眼鼻特点分析
眼鼻的结构也很复杂,悲鸿马分别将它们概括为一个圈和点。窄脑门、大鼻孔、大眼睛的马品种优良,从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三点悲鸿马都具备。鼻孔大的马肺活量也大,这种马善于奔驰。↓↓↓
5.悲鸿马尾部特点要领
轻型马尾毛较少。
(1)重型马尾毛浓密。
(2)悲鸿马汲取了重型马尾的特点,同时增强了它灵动并加以夸张,使之处于一种“动”的状态。即使是静态马,其尾也是摆动的,从而增强了马的形态美。
(3)重型马尾根紧贴臀部。
(4)轻型马尾则距离臀部有相当的距离。↓↓↓
6、悲鸿马尾部画法步骤图
(1)悲鸿马尾运笔犹如兰花,落笔先重后轻,渐出干笔。
(2)如书法运笔,流畅而飘逸。
(3)用笔要有交错变化。
(4)要注意动感的虚实变化。
(5)(6)角度的尾部透视变化大,在笔墨塑造中要考虑到这些特点,先浓后淡,先实后虚,先重后轻,是要遵循的原则。↓↓↓
与鬃相比尾部动势、变化、活动范围、透视关系等更大,因此,加强尾部的练习很重要,悲鸿马的尾部造型舒畅,概括性强,动势大,样式多,是画马的典范。行笔从左向右是通常的画法,从右向左则较难掌握。↓↓↓
7、鬃毛画法练习
图左为复制原图,图右为分析图,图右虚线部分是淡墨层,要先画深墨层,次画淡墨层。↓↓↓
鬃毛画法练习要点
(1)行笔要速疾;(2)(3)实入虚出;(4)水分要少;(5)中锋为主,间有侧锋;(6)笔与笔之间要相互交错,才有厚度;(7)稍干后即补以淡笔,使鬃毛更加丰满。↓↓↓
8、悲鸿马的临摹方法与画马程序
(1).双钩法:理解悲鸿马
(2).填墨法:熟悉笔墨
(3).对临法:强化认识
(1).双钩法
双钩法是我们认识悲鸿马的第一步,通过双钩我们从理性上认识了悲鸿马的造型,更深一步认识了它的具体形态,四肢的长度,鬃尾的结构以及笔法的基本特征。实线为主要轮廓结构,虚线为辅助线,这样一种学习形式,实际上与书法中的双钩法一样,是初学画马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优点就是能与原作极为相似,不足就是不能体会自由挥毫之痛快,但这也是学习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只有经过了这个阶段,才能将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熟练掌握。所以一定要踏踏实实认真走过这个阶段,切不可好高骛远,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虚线处为淡墨)↓↓↓
(2).填墨法
为什么叫填墨,就是在限制的范围内将墨充满,这是一种被动学习的方法,其结果看似形似,其实神气全元。尽管如此,也是初学者必须的“学步”阶段,只有亦步亦趋地遵循大师的脚印,才能用心智去体味其中的微妙之处。这个过程主要掌握:(1)注意墨线的轮廓,体会悲鸿马线条,在不同位置线形的不同变化。(2)学习用墨的技巧,体会墨与水,水与行笔速度之间的关系。(3)鼻梁处施以白色是悲鸿马画常常使用的,既提升了鼻梁的位置,又丰富了画的层次。↓↓↓
(3).对临法
单勾稿注意外轮廓与大结构一定要准确,尤其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关键部位一定要掌握好距离,否则失形。主线以立其造型结构,确定主要关系。辅线(渲染)加以增强效果强调结构的阴阳体积,二者都不可忽视。↓↓↓
9、悲鸿马作品中的书法运用
谈到悲鸿马不能不谈其书法艺术。家学渊源为徐悲鸿先生奠定了深厚的书法根基,后在康有为先生的指导下,书艺大进。其开阔的结体,深厚的线条是大写意画马不可缺失的基础,二者之间互为彰显,同时画面上的题款还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欣赏品位。↓↓↓
无论是传统的工笔勾勒画马,还是徐悲鸿先生的写意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中锋用笔。中锋用笔的特点是圆润厚重,而悲鸿先生的马与书法用笔相通,尤其是篆书,我们可以从篆书的笔法中体会其用笔的技巧,笔法的顿挫虚实。↓↓↓
-
上一篇: 天下第一的错别字竟是它!
-
下一篇: 山水画的透视、设色与用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