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让孩子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一直在这样做

来源: 互联网收集【声明】 编辑:小木 发布时间:2020-09-26 857 阅读
  • 举报

    几种让孩子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一直在这样做

    常见的错误教育方式 

    我们现在的儿童美术教育竟然是,先用传统灌输的方法把儿童头脑“弄毁”,然后,等到长大后待自己觉醒了,感觉需要想象力的时候,再用启迪的方式自己拯救自己。如,先以考什么练什么的方法进入大学,想当画家了,再冲破“牢笼”,丢弃大学学的“抠细”技法及考前学的明暗素描,重新“恶补”儿童时期玩过的想象,颠覆了原来的记忆思维方式,经过了痛苦“洗脑”和“脱胎换骨”的蜕变,才有可能恢复一些儿时的想象。即便是这样能跳进“泥潭”又挣脱“泥潭”的,也仅是极少极少的人。好多是还没等考上大学,想象与创造就被毁殆尽。遗憾的是现在好多家长还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3 岁就往画得像上靠,4 岁开始蒙纸涂画,5 岁学简笔画,6岁学书法,7岁学素描的家长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抱着“艺多不压身”,晚学不如早学,从小要打好基础的信念,正带着孩子充满希望的往这个自认为是“金光大道” 的路上正走着呢!

     

    你想让你的孩子失去创造吗?你想让你孩子的大脑只会像电脑一样 “刻录复制”没有想象和主见吗?请你带孩子学习传统国画吧,传统国画能“帮你这个忙”。言论理由: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课程,被称为中国画一绝。临摹的多了就记住了形象,这如同电脑复制文件一样,什么时候用调出来即可。每一个学习传统国画者, 无论是大家或爱好者几乎是无一例外的都有其临摹的经历。实际上临摹就是一种抄袭行为,但中国画一直认可、推崇这种学习方法。在好多中国画展览上几乎找不到一幅完全是自己创造的形象!尤其是老干部画展更是如此,见到哪一幅画都感到曾相识。“‘无一笔无来历’往往是从褒扬的角度发出的赞词,‘无笔无墨’则是最贬低人的‘坏话’”(蔡树农《美术报》2006-9-2)。好多国画家把别人画的内容拆开分割,自己再重新组装,这就算自己的作品了。“所以,继承传统最深的大师, 没有一个不是抄袭的大师”(同上)。成人抄袭就抄袭吧!毕竟是有意而为之,掌握中国画技法的老师们为什么把这个“很坏”的毛病再带给还没有分辨能力且思想很单纯的孩子呢?甚至用蒙蔽的方法欺骗孩子,说这是“继承传统”,学习“国粹”。

     

    几种让孩子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一直在这样做

    大花树 周唯一 8岁


    有很多家长都曾买过简笔画和蒙纸涂画之类的书,这样的书害人不浅,你想,照着别人的画画下来,再按轮廓线涂上颜色,这样的画怎样能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呢?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又在什么地方得到体现呢?孩子如果这样画久了,会使他错误地认为学美术就是比着画,画得像就是画得好,涂色均匀别超出线外就是最棒!这种书的误导作用,就是压抑了孩子的想象力、磨灭了创造性,牵着孩子的鼻子使孩子甘心情愿的顺着书中的路子走下去。偏离了孩子学画是提高孩子总体素质的宗旨,是不可取的。


    儿童就应像儿童那样去生活,天真、幼稚、可爱,不应像成人那样为事业名利去拼搏。有的孩子报的班太多。每个班都有练习,都要升级,没完没了的训练,无休无止的晋级,家长们都在忙着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实际上,这些学业成绩并不是孩子们最想要的,这些所谓的基础、技巧、专业把孩子的快乐,一点一点的吃掉,使他们纯真的童年过早的涉入争逐名利,获取虚荣的行列。这些会彻底改变孩子的童趣、童真,成为一个枯燥、乏味,没有生活情趣的人。孩子因兴趣而入班,家长不要把兴趣当专业,学画应以孩子的快乐为主,以发展孩子的个性为主,以成为“自己”为主。父母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发展兴趣爱好,不是指望把孩子训练成你所期望的“成功”模样。但在生活中又有几个家长在乎孩子的感受,不在乎这些能“耀眼”的成绩呢!

     

    几种让孩子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一直在这样做

    树林故事 王鼎韬 8岁


    当今,小画家、“神童”、“天才”儿童层出不穷,纯真儿童少之又少,这个社会没给儿童留下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是儿童。儿童画本应是儿童画的画,却是成人思维。这是童年的“成熟”,还是“小大人”的纯真。这些过早把儿童带入成人社会让儿童失去童年的做法,是不是家长们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样也输在了起跑线上呢?

     

    学校要搞美术比赛了,老师找了一些范本,从中挑出几幅画让小朋友去临摹,要求是画面完整,画得像,画面干净。这个要求对小朋友来说很难做到,要让家长帮着才能完成,家长也作难,大多也做不好这个事,只得请校外的美术老师帮忙。按照学校老师的意图完成的作品,除画上的署名是孩子外,画里面已没多少东西是孩子的主意了。这种没创意、没个性、没思想的作品一般都能获奖。这就是我们当今的美术教育现状。

     

    家长的几种错误做法:1.看到孩子玩就着急,看着孩子“用功”心里就踏实。2. 攀比思想重,对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赶超要求。画要一次比一次好。这个要求事实上没人能做得到,也违背了学习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规律。家长对孩子的“高标准”,会使孩子感到没有成功的时候,伴随他的只有失望、痛苦、自责,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3. 容不得孩子出错误,容不得失败,失败了就挨训、受罚, 弄得孩子没有了自信。其实,孩子在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比成功多得多。4. 只求结果,不看过程。只求进步,不容退步。5. 以画得效果不好或作画不认真的理由惩罚孩子。

     

    几种让孩子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一直在这样做

    菊花写生 张佳晞 6岁


    现在有好多名义上是教研课,其实是“花架子”课,达不到教研目的。本来教研的目的是更好的为学生服务,结果是学生为教师服务,在帮助老师“演节目”。课堂不是为孩子所设,课件不是为学生所用,只是为学校晋级或迎接检查上的“示范” 课。课的程序天衣无缝,无可挑剔,一堂课都在听老师滔滔不绝的演讲,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大多是到了最后学生画不了几笔画,就匆匆下课了,有时还“拖堂”。这种把学生脑袋当“蓄水池”的教研少一些最好。

     

    传统教育思维上的根深蒂固,多年的教育习惯,使我们只会一个思路,用一只眼睛看问题。认为教育就是教与学,教与学一个是输出,一个是输入,就如同营养液的输送,通过一根管子把知识传送到每个学生身上,就是完成了教学。这个观念也导致了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同样认识,认为美术与其他知识一样,把技法教给了孩子就是完成了教学。而实际上,儿童美术不是一种技巧,它是一种思维活动。儿童画的产生是从儿童感官注视转向了思维想象,是儿童对事物的“个性化”解释。儿童的年龄越小,这个特征越明显。


    几种让孩子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一直在这样做

    鸟窝联想 张竞文 7岁


    好多家长都流露出希望孩子学习绘画能参与考级。儿童绘画实际上是儿童喜欢的这么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是一种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有艺术,在艺术中有游戏, 游戏与艺术在这里差别不大。这一活动的突出特征就是非功利性,孩子画画只是为画着玩儿,没想着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他们“只顾眼前,不想以后”,绘画游戏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最主要的活动,也是这一年龄段与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我们成人不要给儿童加上他们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社会、家长的功利性行为,促使了扼杀想象力的教育盛行,考级虽然满足了一些家长的“需要”,却与孩子学画的初衷是相悖的,考级不但干扰了美术教育是为了育人的宗旨,还破坏了美术教育最终是为了提高儿童素质的目标。

     

    几种让孩子失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一直在这样做

    石头房子 金大川 8岁


    孩子画画,家长总是习惯“手把手”地教,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这里画上什么,那里画上什么,这样画的画确比孩子自己画的内容要丰富一些,画面要完整一些, 但这都是孩子按家长的意思做的,这里面已没多少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主意了。

     

    儿童学画有三种:为用、为名、为己。为用就是从小听老师的,老师让怎么画就怎么画,不需要懂为什么,“闷着头”只管画就行了。因为“为什么”很复杂,对年龄小的初学者来说,搞清楚并非易事。小时学简笔画,大了画素描,虽然不懂, 但以后有用。这样的学画是以丧失童年,丢掉快乐为代价的。这些学生虽然少有想象力,但通过应试训练大多都考上了大学。如果是以前,考上大学国家就分配,有了“铁饭碗”,可现在考上了大学如没有足够的能力,一毕业就失业了。特别是不喜欢美术,由于文化课不好,为上大学才画画的学生,毕业后的失业率更高。没有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仅凭能“画两笔”画是难以成功的。为名就是要的是孩子的面子, 家长的虚荣,“我们已过几级了”是家长的常话,但这些都不是教育的实质,时间很快就会把它变为过眼烟云。小学生本应是发展儿童想象力的最佳年龄,现在却是为考级奔命,从学生踏入考级的那一天起,就背上了为下一级准备的包袱。考级是按老师教给的模式,反复练习,没有感觉,没有想象,没有激情,只有心理负担和压力。参展获奖作品也是在老师的“特别照顾”下完成的,画里面已没多少是孩子的主意了,这样的奖孩子是不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为己就是画的是自己的兴趣、所爱, 玩的是自己高兴、愉悦,不为别的,只为快乐。当为己画画收获快乐的同时,也收获了想象、主见、个性及创新精神,强化了“我”的意识,这些都会在长大后的工作学习中产生重要影响。